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GDP上升 人民感受到了嗎

http://www.CRNTT.com   2010-08-06 11:20:07  


台灣GDP上升,民衆緣何感受不明顯?
  中評社台北8月6日訊/“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鵬今天在《聯合報》發表文章“人民感受不到GDP的上升?”作者表示:“薪資在‘國民所得’中比例減少了;代表就業不足,薪資不高,或二者兼而有之。會造成此情形的可能原因,是資金成本低廉,產業日趨資本密集,大幅用資本來替代勞動;而在替代的過程中,員工的生產力固然上升,其薪資上升的速度比不上就業成長的減緩。如果就業不夠好,薪資不夠高,當然百姓的支出不會大幅增加,台灣市場的成長就會有限;這就是許多人感受不到GDP上升的重要原因。”文章內容如下:

  各機構對於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都有明顯的上調趨勢。“主計處”的預估是六點一,但“中央研究院”已上調經濟成長率至六點八九,國際貨幣基金(IMF)甚至將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由六點五上修至七點七,看來復甦在望,前景看好。

  但是,最近好幾位從事台灣市場銷售的朋友,接連提起:看見經濟成長率上升相當開心,自己卻還沒有明顯感受到業務的快速增加。這讓我想起不久之前所舉行的一場會議中,有一位經濟學前輩也做過類似的分析。的確,如果我們把GDP的內容仔細解剖一下,就會發現這些總體數據與個人生活相背離的感覺,背後還可能真有它的道理。

  要剖析這個問題,首先要先瞭解GDP的組成。用GDP衡量總所得,本就為權宜之計──它包含機器設備的折舊,而這些折舊在生產過程中已經消耗掉了,理應不算在總所得的範圍內。若折舊占GDP的比率維持穩定,倒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不幸的是,折舊占GDP的比例,已從民國八十一年的百分之九,上升到去年的百分之十五;所以GDP被折舊“吃”掉了一大塊。這是第一個GDP無法正確表達總所得的原因。

  既然如此,改用“國民所得”如何?“國民所得”會將折舊排除,另外把境外支付給台灣居民之薪資與利潤加回。但即便改用“國民所得”當作總所得,還是有一個分配上的大問題出現,就是總所得中薪資(受雇人員報酬)所占的比例日益下降,由民國八十年的五成六,降至最近幾年不到一半,其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結舌。而且,即使把台灣接單海外生產部份的利潤扣除,趨勢依然如此。

  台灣經濟享受“均富”美譽,大約是從民國五○年代後期,到六○年代。在那個時期,先是就業成長快速,工廠搶工人從都市周邊搶到鄉村。等到未就業的低階工人消耗殆盡,其薪資就開始快速上升,導致就業與薪資雙雙上揚。在那個時期,薪資占“國民所得”的比率,從民國五十八年的四成四,升到七十年的五成三。

  現在情況剛好相反,薪資在“國民所得”中比例減少了;代表就業不足,薪資不高,或二者兼而有之。會造成此情形的可能原因,是資金成本低廉,產業日趨資本密集,大幅用資本來替代勞動;而在替代的過程中,員工的生產力固然上升,其薪資上升的速度比不上就業成長的減緩。如果就業不夠好,薪資不夠高,當然百姓的支出不會大幅增加,台灣市場的成長就會有限;這就是許多人感受不到GDP上升的重要原因。

  如何克服此一難關?五都占人口七成,選舉在即,倒是推動一波新思潮、新動力的好時機。其實,台灣的就業就是台灣各區域就業的總和,台灣的GDP就是台灣各區域GDP的總和。我們應當藉由“中央”地方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正,多給地方資源,同時設立機制,讓明年五都正式運作後,各位首長把該地區的就業和GDP成長,當作其施政的主要責任和目標。如果還是一如以往,一律到“中央”來爭取補助,而把經濟發展的責任推回“中央”,就失去合併升格的意義了。

  如果五都以及其他縣市的首長,都可以將該地方就業成長超出過去五年平均水準,當作其施政的第一要務,並且廣羅人才,劍及履及地執行,各地方政府努力的目標即等同台灣努力的目標。如此各地互相競爭,各自發揮其所長,台灣整體的就業和發展,就很有可能會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