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我們今天如何讀《弟子規》

http://www.CRNTT.com   2010-08-16 12:13:09  


全新版《弟子規》
  中評社北京8月16日訊/很早就聽說錢文忠在“百家講壇”講《弟子規》,當時有些詫異,《弟子規》有什麼好講的?不過是300多年前,一個李姓秀才編的順口溜,因其淺顯順口,在清後期流傳極廣,屬兒童啓蒙讀物。看了《錢文忠解讀〈弟子規〉》書稿,才發現錢文忠還是費了一番心思,在其中穿插了大量歷史故事,《弟子規》倒成了他串講這些歷史故事的一個綱領。一直聽聞《弟子規》在民間很有市場,不僅讀儒的人會讀,一些信佛的人也把它視為經典,甚至還有企業把它當作培訓教材。

  我想,《弟子規》之所以大受歡迎,還是因為它的簡明易行。顧名思義,《弟子規》講的就是為人子弟的規矩。它以《論語》中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綱領,對人的行為進行規範。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學生守則》,就是把孔子的一些觀念,落實為人的具體行為。既然是規矩,不免生硬,無論理解與否,都得照著執行。這既是《弟子規》的優勢,也是它的缺陷。

  我們知道,一種觀念轉化成人的行為,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表現。如同兩個人,即便對愛情的理解差不多,但表現出來的行為卻可能千差萬別一樣,孝、悌、仁、愛這些觀念,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如果硬要規定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那些並不信奉孝悌仁愛觀念的人,可能因表面行為合乎了規範,反而更易得到人們的認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弟子規》並不被視為儒家經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