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的中產階層是如何煉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0-08-19 09:03:28  


在終身雇用制下,日本九成左右的國民都自認為中產階層。
  中評社北京8月19日訊/發達國家向來以“橄欖形”或“棗核形”形容其社會結構,日本也不例外。在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日本逐漸形成了總體構成穩定、貧富差距較小、涵蓋絕大多數人口的中產階層,成為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也為其贏來了“一億總中流”的聲譽。(《半月談》2010年第15期)

各種政策培育中產階層

  日本中產階層是在戰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逐步形成和擴大的。在這一過程中,日本政府採取的若幹政策起到了關鍵作用。

  首先,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及時提高工薪階層收入及生活水平,注重分配公平,讓居民享受經濟發展成果。

  在戰後恢復期及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政府十分注意將社會財富分配向居民收入適度傾斜。上世紀60年代初,政府提出“十年收入倍增計劃”,在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增加的同時,使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在15年時間幾乎增加了2倍。60年代中期,日本居民家庭基本普及了黑白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等電器;70年代中期則基本普及了彩色電視機、空調和家用轎車。這一時期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奠定了日本社會中產階層的財富基礎。即使上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導致居民收入大幅下降,絕大多數居民的生活水平並未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 在日本,行業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並不懸殊,社會總體收入水平較為平均,少有“暴富”階層,其基尼系數也長期保持在0.25左右。例如,名牌國立大學教授年收入大約在1200萬日元左右(約合80萬元人民幣),而同樣年齡的公司職員收入大約可以達到其2/3,消防員的年收入也能達到600萬~700萬日元。日本也很少有歐美國家那種“天價”經理人,一般經理人的收入可能還不足歐美同行的一半。總體來看,相對於歐美國家,日本的工資制度更重視公平,兼顧效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