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陸GDP世界第二對台商的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0-09-02 10:39:58  


產業規模與本地市場有很大關係,台資企業應積極介入大陸市場。
  中評社台北9月2日訊/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GDP世界第二對台商的意義”。作者表示:“中國大陸GDP世界第二,加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塵埃落地,這意味著台資企業能夠更便利地藉助更大的市場來實現發展。不過,機會也意味著改變,而且是戰略性的改變,改變的壓力對於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尤其沉重。”文章內容如下:

            汽車為規模效益的行業

  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一般也是規模效益的行業。據國際研究,轎車廠最小的有效規模為年產30萬輛,1990年中國大陸一汽、二汽分別與德國大眾和法國雪鐵龍簽署建設合資轎車廠,年產量分別定為15萬輛和30萬輛。

  對於台灣而言,這意味著,相當一部分生產最終成品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缺乏規模效益,在開放市場上競爭力低下,而於規模經濟效應最突出的汽車工業,這一缺陷最為嚴重。

  相反,隨著大陸經濟規模擴大,人均收入提高,消費結構升級,國內可貿易品消費熱點不斷向技術和資金密集度較高的商品轉移,中國大陸達到經濟生產規模的產業,從昔日的紡織服裝、家電發展到電子電信、汽車等產業,越來越多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原來因國內市場規模小而無法兼顧規模效益與競爭機制,現在因國內市場規模擴大而擺脫了這一困境,以汽車工業這一點最為突出。

  對台灣那些身處規模效益突出行業、且生產最終成品的企業而言,假如繼續株守台灣,在開放的市場上,他們將不可能與大陸同行競爭。再考慮到大陸經濟規模躍居世界前列,賦予大陸較強的宏觀經濟穩定性,從而賦予大陸企業額外的優勢,即使在國外市場上,大陸同行的優勢也將日益展現。

  儘管大陸將台資視為“特殊民族資本”而給予一系列優惠便利,儘管ECFA已經塵埃落地,但在兩岸分治的現行政治格局下,台灣企業不可能指望將大陸當做十足的本土市場,而享受其賦予的競爭優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