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博士“工廠” 讀博=賭博?

http://www.CRNTT.com   2010-09-14 09:34:09  


 
  在一家非211高校理工科讀博的林建民,每月從學校領取兩百多元補助,再靠給導師做項目得四百元辛苦錢,但收入還是遠遠趕不上所在的沿海城市飛漲的物價。他曾靠做翻譯、代寫論文賺過一些零花錢,但不久就因實驗室工作太忙而放棄了。

  自博士入學後,林建民就沒談過戀愛,他甚至主動放棄了幾次機會。“如果我18歲,我可以和女朋友一起吃路邊攤,給她買很廉價的禮物,也許還很浪漫;但我已經28歲了,如果再請她吃路邊小店的拉麵,給她買幾十塊錢的首飾,就算她不嫌棄,我自己也會顔面全無。”

  林建民覺得,自己和身邊的博士同學生活得沒尊嚴,連去電影院看一場3D《阿凡達》都要做很久思想鬥爭。每月初,許多人都會一遍遍地查銀行卡,看那筆少得可憐的補助是否到賬。有時,到賬時間晚了一兩天,學校BBS的博士版面上就會出現許多詢問帖,生怕學校漏發了那兩百多塊錢。

  在華南地區一所大學讀博的胡陽已經成家,入學時孩子才七歲,但他不得不離開遠在北方的妻兒,過著每天往返於圖書館、寢室、食堂的單調生活。

  而更殘酷的現實是:中國的博士數量已躍居世界首位,學位含金量在不斷下降,高校教職也已趨於飽和,越來越多的博士放棄科研之路,轉投政府、企業,“可能若幹年之後,就沒有學校願意要本土博士了,或許都是清一色海歸了。”吳安平悲觀地預測。

  只有聰明、勤奮且運氣好的人才能從這場耗時3到8年的“賭博”中勝出。

  讀博前,葉明對自己的未來有美妙的憧憬;而六年後,他覺得自己收穫的僅是“不名一文的學位,消逝的青春年華和被扭曲的心態”。

  吳安平也認為,如果重新來過,他不會選擇讀博。現在,他也不願意涉足學術圈,“這個圈子已變味”。

  剛入學時,吳安平也曾希望畢業後當老師,但他慢慢意識到,在此環境下當老師只能誤人子弟,自己很難獨善其身,“你只能延續這種培養模式,就算你自己不想做,你看看周圍,也會問自己:怎麼就你融不進那個圈子?”(記者:方可成 蘇嶺;特約撰稿:李秀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