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故宮成“廟會”,欺負“老佛爺”不在了?

http://www.CRNTT.com   2010-10-07 11:00:41  


10月2日,故宮北門廣場遊人如織
  中評社北京10月7日訊/“歷史文物是祖宗留個我們後代智慧和精神。是不可多得不可複制更不可再生的。…歷史文物延綿到我們手中大都經過了九死一生,如果就這樣為了多賣幾萬張門票就出賣了故宮的安全,不說無顔見列祖列宗,甚至有何底氣在去斥責軟弱昏庸的‘老佛爺’?”四川在線今日刊發評論員朱少華的文章“故宮成‘廟會’,欺負‘老佛爺’不在了?”,其內容如下:
 
  故宮、頤和園、八達嶺長城,這個十一黃金周,不少市民對這些著名景點敬而遠之,原因就是那裡人太多。這些景點既是珍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又是北京城最吸引人的觀光勝地。而黃金周帶來的超大量客流卻成為了它們的負擔。“十一”黃金周期間僅故宮一地,5天便接待遊客46萬餘人次,遠遠超過其最大容量。如何在滿足民眾的旅遊需求和文化遺產保護取得平衡成為一道難題。(據10月6日新京報)

  如果一個人只能承擔100斤的擔子,現在一下子非讓他挑起150斤甚至200斤的擔子,其只能會有兩種結果,一是怎麼也挑不起來,二是挑起來了但因超負荷承受身體壓垮了。而看看我們的國寶故宮現在無疑就面臨這樣一種境界。按照故宮的承受能力,它的最大容量只能每天接待6萬人,而現在5天就是46萬,每天幾乎合十萬,也就是幾乎超出最大容量的一倍在承受。這樣的接待方式,無疑是對這一古老的旅遊資源進行著一種巧取豪奪式的“榨取”。黃金周對商家來說就是滾滾財源,就是日進鬥金,而對故宮來說卻是不折不扣的“黃金咒”,而受到這一“咒語”傷害的又豈是北京的一個故宮?

  不用說對各大旅遊景點來說,金秋十月的黃金周是旅遊旺季之中的旺季,幾乎所有的旅遊景點都在摩拳擦掌要在這個黃金周裡奮力一搏。對於故宮的這種“超大流量”,儘管有廣大遊客的“熱情”,卻也不能不說與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有關。按照故宮的旅遊門票價格,多進一人就是60元,每天多進這四五萬人就會多收入就達到幾百萬。而對管理部門來說,遊客的到來無非也就是“摸摸看看”。故宮“摸不毀”更“看不壞”。旅遊資源的出售甚至是無本萬利的。在這種錯誤觀點的引導下,於是“出家人不愛財——多多益善”,只要能排隊買票,就來者不拒。紫禁城本是神秘的皇家聖地,現在卻變成了人山人海的“廟會”甚至是“自由市場”。這不是擺明了欺負“老佛爺”不在了?

  其實,故宮不僅是“老佛爺”的故宮,北京的故宮,甚至更是中國的故宮,全人類的故宮,是我們中國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對待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我們需要開發,需要向公眾展示,但一切都必須建立在保護的基礎上,以保護為前提。但是我們看到現在許多名勝古跡都在提倡打造旅遊經濟,這邊開發挖掘,那邊對外賣票展示。甚至進行超負荷的掠奪式的“開發經濟效益”。這樣不僅糟蹋了旅遊資源,更損害了歷史文物。比如故宮的現狀:遊客酷愛摸門釘導致金漆脫落,一些宮門的下半部分便安裝了透明罩子;太和殿外圍起鐵欄杆;人體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導致古建築的彩畫和朱紅色墻面褪色,過多的接觸和踩踏也會給文物造成影響等等。

  歷史文物是祖宗留個我們後代智慧和精神。是不可多得不可複制更不可再生的。對於這些文物我們不僅要保護瞻仰,更要心懷一種敬畏的心情。能夠利用這些文物向社會展示,並利用展示所得更好的保護好文物,這是非常值得的。但是現在人們似乎只看到經濟效益甚至只為了經濟效益,而絲毫不顧及文物本身的承受能力了。這樣一種“超大流量”的展示無疑是等於對歷史文物的“零割出售”,這樣的開發不是保護性的開發,而是破壞性的開發,其結果將是極其可悲和可恥的。歷史文物延綿到我們手中大都經過了九死一生,如果就這樣為了多賣幾萬張門票就出賣了故宮的安全,不說無顔見列祖列宗,甚至有何底氣在去斥責軟弱昏庸的“老佛爺”?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