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馬立誠:自由主義在中國是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0-10-23 08:38:32  


馬立誠
  中評社北京10月23日訊/“就當下中國形勢而言,自由主義有哪些主張呢? 自由主義反對愈演愈烈的腐敗、反對壟斷。自由派知識分子認為導致腐敗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權勢集團對權力和資源的壟斷,以及對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過度幹預。因此,自由派知識分子要求分權制衡,建立小政府、有限政府,減少政府幹預。同時,把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納入法治框架之內,開通正常的談判、博弈、妥協的渠道。” 《經濟觀察報》今載馬立誠的文章“自由主義在中國是什麼”如是說。以下是該文的詳細內容:

  今年5月1日晚,我和阿城、劉索拉在索拉的798工作室夜談。阿城說,自由民主是一個新道統,此言不虛。這和徐友漁所說的 “自由主義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極大的異質性”是一個意思,他還說:“要充分估計華夏民族接納一種現代政治學說的困難。” 

  和傳統政治學說相比,自由主義在中國,可謂其生也晚。 

  以洛克的《政府論》(1690)問世為標誌,古典自由主義理論大體成形於17世紀的英國。其後,洛克同胞斯密的《國富論》(1776)從經濟層面豐富了古典自由主義。這兩本書解決了三大問題:一是高張了人的權利,指出君權並非神授,而是來自世俗同意;二是限制政府權力,不讓它恣意妄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三是經濟發展要靠市場,靠自由競爭,能夠自由運用知識、智慧、財富的經濟狀態,是最佳狀態。 

  兩百年之後,自由主義登陸中國,首創者當推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複。準確地說,嚴複是系統輸入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第一人。1902年,嚴複翻譯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他的中譯本取名為《原富》。1903年,他翻譯出版穆勒(約翰.斯圖亞特.密爾)的《論自由》。嚴複幾經選擇,將中譯本取名為《群己權界論》,強調群體與個人的權利界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