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5000萬救災款失蹤之謎

http://www.CRNTT.com   2010-10-24 10:42:09  


 
5906萬緊急災後重建款“變臉”

  2003年8月至10月,陝西、甘肅一帶連降暴雨,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先後出現歷史上罕見的5次特大洪峰,其多條支流的堤壩相繼決口。

  為了確保華縣、渭南兩城的安全,當地政府遂決定將渭河下游華陰市渭河灘(即陝西三門峽庫區)的高家、羅西等11個移民村作為洩洪區。在動員村民撤離時,華陰市政府領導曾向洩洪區群眾鄭重承諾:“洪水過後,鄉親們的每一棵樹、每一片瓦,都會得到政府的賠償。”

  隨後,華縣境內的巨大洪流通過100多米的決口,自西向東,奔騰而下,瞬間把11個移民村吞沒,將其變成了一片澤國。

  有親歷者回憶,當時,村莊積水深達2米,農田的積水深達5米,眾多移民望著被洪水吞噬的家園失聲痛哭。

  2003年底,華陰市和渭南市政府提出了將受災戶搬遷到渭河設防標準在20年一遇洪水的高地異地安置的想法,請求國家給予支助。隨後,陝西省計委向國家發改委呈報了《關於上報陝西省2003年洪水災後重建首期應急工程修改建議計劃的報告》。

  國家發改委接到陝西省計委的《報告》後,批准對華陰市受災最嚴重的3474戶災民整體搬遷、異地安置的意見,向3474戶災民按每戶1.7萬元(其中1.5萬元用於補助災民建房,0.2萬元用於公共設施建設),下撥了5906萬元的緊急災後重建款,要求按“異地搬遷、群眾自願、建新拆舊、資金限量、達到防洪高程”的遷建安置原則實施,並規定這項工程的建設工期為“2003年至2004年”。

  兩年過去了,真正發到災民手裡的重建款只有50萬元,還不到國家下撥資金總額的1%,而在此期間,華陰市卻耗資1600萬元建起了市委、市人大新辦公大樓。

  李萬明告訴本刊記者,不僅如此,2003年民政部向遭災最嚴重的移民戶下撥的1737萬元洩洪補助款,也未及時全額發放到災民手裡。

  李萬明說,起初,華陰市有關部門對5906萬元災後重建款秘而不宣,面對移民的詢問矢口否認。後來,災民在2004年12月赴京到國家發改委咨詢,隨後前去北京的華陰市副市長向災民承認確有其事,並向災民承諾“回陝後馬上兌現”。

  但是,直到2005年7月,“馬上兌現”的承諾仍無下文。

  此後,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對華陰市5906萬元緊急災後重建款遲遲沒有發放到位的問題進行了連續報道。

  對於5906萬移民遷建資金的使用情況,2006年1月,陝西省政府在給國務院的報告中也提到,2004年12月,陝西省發改委已將1188萬元中央補助資金撥付到華陰市財政局,剩餘的4718萬元資金因大部分災民暫不願搬遷而留在省財政國債專戶,“不存在省、市、縣截留的問題”。

  不過,同年2月27日,華陰市委、市政府在向國家發改委調研組的《檢查》中承認,在移民遷建項目資金使用上,華陰市未嚴格執行國債專項資金實行“專戶儲存”的規定,不能嚴格執行基建專項資金專款專用的規定,“存在違規借支、管理不規範的問題”。

  剩餘的錢最終用到哪裡去了?2010年9月26日,渭南市發改委投資科科長張寅虎告訴《望東方周刊》,經上級批准,這筆資金最終變更了用途,被用於當地防洪工程等地方建設項目了。

  渭南市移民局工會主席李萬明向本刊記者反映,這筆近5000萬的“03.8”災後重建款資金,後來被當地轉用到包括羅夫河在內的華陰4條南山支流的防洪工程建設上了,平均每條支流投入1200萬元。

  2010年7月24日,花重金治理的華陰羅夫河發生嚴重決口,淹沒耕地15000多畝,造成直接損失1500萬元。

  他還告訴本刊記者,關於渭南移民問題,他已經連續舉報了18年,投送舉報書778次,舉報書長達198頁、18.75萬字。

  可是,他舉報的這些問題沒見徹底解決,他和其他一些反映問題的移民反而受到“依法治理”。

  為了核實渭南移民問題的相關情況,本刊記者聯繫渭南市委宣傳部,請求採訪渭南市政府領導,被告知“領導不在”,無法安排。而此前,本刊記者還來到渭南市公安局,欲就移民穩定問題進行採訪,同樣被告知“領導不在”。(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