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80後的價值觀

http://www.CRNTT.com   2010-10-28 12:11:13  


 
  奧巴馬可謂其中的代表人物。2008年5月,他受邀在衛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他說,他剛讀大學時無所事事,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後來由於母親和師長的影響,他開始關心公共事務。1985年,他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選擇去了芝加哥的一個草根社區工作,年薪只有12000美元(當年平均工資約為14500美元),奧巴馬在那里工作了3年。他回憶說,沒有別人為他提供的幫助,他走不到今天;但沒有他自己試圖去為別人和社區提供幫助和服務的過程,他就不可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更不可能走到今天。他的結論是,個人的生活和公眾的生活其實是不可分割的,個人的救贖取決於集體的救贖。一個國家需要改變,就需要有更多的人站出來,承擔起更多的公共服務和公共責任。

  如果說奧巴馬是政治人物,有“說教”之嫌,不妨把視線轉移到商界和學界的領袖。2007年,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主題就是鼓勵畢業生去幫助他人、幫助世界減少不公平的現象。他說:“我的母親,從來沒有停止過督促我去為別人做更多的事情,你的能力越大,別人的期望也越高”。

  同年,因為《最後一課》而名聞世界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授蘭迪.波許在該校的畢業典禮上說:“你必須找到自己的激情,不能放棄……如果說我這一生學到了什麼東西的話,那就是你不可能從物質和金錢當中找到激情”。激情從何而來?2005年,蘋果公司的總裁史蒂夫.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說:“你必須要有勇氣去跟從你內心的呼喚,而不是別人的觀點、外在的聲音……只有找到你真正的激情和所愛,你才有可能做出偉大的工作”。就我自己經驗來看,仍記得幾年前我的教授在畢業典禮上的諄諄寄語:“事業的成功很重要,但你們要記住,不能把事業的成功置於家庭之上,人生需要的是一種平衡的成功”。

  重視家庭、樂於助人,美國80後的這種價值觀,其實和上幾代美國人是一脈相承的。皮尤的調查表明,從上世紀20年代以來,“做好父母”就一直名列榜首,是近4代美國人最重要的人生目標。至於“幫助他人”,在30歲以上的人群中,其重要性排序和80後只有微小的差別,以一個百分點之差排在第4位。此外,數據還表明,有57%的80後在最近一年內做過志願者,在30歲到45歲的人群中,這個比例是54%,在46歲到65歲的人群中是52%,幾近一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