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西太平洋進入“後釣魚島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10-11-01 10:37:24  


“後釣魚島時代”的亞太軍事發展將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
  中評社北京11月1日訊/由於中國過去數十年的總體國力成長,亞太區域的國際政治權力格局自然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隨著這種不可忽略的總體國力轉化為軍事和外交的力量,則諸多歷史糾紛很自然地獲得了現實的新意涵。此次中日外交危機雖然並不具備太多硝煙的味道,但由於它發生在微妙的歷史時空焦點之上,因此可以說,亞太軍事發展已進入“後釣魚島時代”。南方網今日刊發國際戰略學者趙楚的評論文章“西太平洋進入‘後釣魚島時代’”,其內容如下:

  1936年3月7日凌晨,德軍3萬餘人開進萊茵蘭非武裝區,同時,德國向英法等大國發出了締結一項為期25年的和平條約的倡議。在此前一年,德國已撕毀《凡爾賽和約》的軍備限制條款,恢復了義務兵役制。當這些推動歐洲軍備競賽和戰爭準備的系列事件發生,當時諸大國並未給予應有的注意,而短短三四年之後,它們的後果在大歷史的棋盤上以最慘烈的形式展現出來,所有人都支付了巨大的生命和物質代價。回顧過去的戰爭與和平的歷史,人們不難發現,這類似乎可以忍受的“小事變”因改變了國際氛圍從而引發連鎖大事件的規律一再重複,以至於成為人們對現實國際軍事問題進行個案討論時的一個可靠方法。

  跨太平洋地域是過去40年來經濟和貿易成長最迅猛的地區,自越戰結束以來這一幅員廣大的地域也相對地處於持久和平的狀況,然而,近十數年來,隨著各種地緣和歷史矛盾的激化,以及軍事科技的進步,有關國家都在紛紛把增強的經濟國力轉化為軍事力量,升級軍備,更新國家軍事學說,追趕全球新軍事革命的浪潮,某種秘而不宣的軍備競賽存在已久。在此期間,又有標誌性的事件發生,使得這一隱形的競賽有逐漸浮上水面的征兆,並劇烈地改變本地區的軍事戰略格局和態勢。其中不可忽略的事端,一為1995-1996年間因台灣地區領導人推出“台獨”路線而引發的台海危機,另一則為不久前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列嶼主權而引發的外交危機。前者的系列影響已為世人所共見,而後者的未來含義雖初露端倪,但究竟將如何發酵,尚待前瞻。無可諱言的是,今次危機雖然並不具備太多硝煙的味道,但由於它發生在微妙的歷史時空焦點之上,因此可以說,亞太軍事發展已進入“後釣魚島時代”。 

  無可諱言,在中日主權糾紛的背後其實牽涉到美國在本地區的軍事戰略布建。作為在本區域有複雜、龐大的國家利益的軍事霸權國家,美國的亞太軍事戰略支柱之一為美日軍事同盟,但也與中國有彼此依賴日益深化的經濟關係和其他共同利益。美國為維持軍事優勢,須確保美日軍事同盟和其他軍事夥伴關係不因中日接近而空心化,同時也要加強在本區域的前沿軍事力量,以便直接遏制和威懾任何新崛起的軍事強權的挑戰。準備戰爭和加強對話,這是美國持續發射的雙重信號。就前者而言,地區危機將加快美國武裝盟友的速度,增加聯合軍演,並加大航母巡航等部署和威懾行動。就後者而言,美國將加速軍事重返南中國海,增加對地區防務論壇的參與力度,也大力推進中美軍事對話。反過來,這些已看出苗頭的政策趨勢又將刺激東亞大國加速軍事鬥爭的準備。 

  危機結束後最引入注目的軍事新聞共有三則:一是中美國防部長在河內見面,因年初美國對台軍售而中斷的兩軍對話迅速升溫;二是日本防衛省有官員披露海上自衛隊將在下一階段建軍計劃中增加6艘最新型的現代化常規潛艇,將其亞洲本已領先的水下艦只增加到22艘;三是美國國防部已經宣布,美國與日韓等盟國的聯合海軍演習將更加常態化,駐扎日本、作為美國東亞前沿威懾象徵的核動力航母“華盛頓”號也將參加在中國黃海的聯演。仔細辨析這三條新聞,人們不難看到“後釣魚島時代”亞太軍事發展的雙重信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