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如何重建中國包容性社會

http://www.CRNTT.com   2010-11-30 11:41:31  


新加坡國大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訊/“要實現包容性發展模式和建設包容性社會,就是要重新打造一個如改革開放早期所出現的開放性經濟過程和開放性社會。這裡政府和改革者的策略非常重要。如果改革者站在既得利益一邊,那麼無論怎樣的改革,都會深化經濟過程和社會的排他性和封閉性。但如果改革者在既得利益之外培植新的利益,那麼不僅可以克服既得利益,塑造開放性和包容性社會,使得社會的各種利益重新回歸一種均衡狀態。”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鄭永年的文章“如何重建中國包容性社會”,內容如下:

  中國領導層最近強調中國要追求包容性經濟增長(inclusive growth)模式。包容性增長是與排他性增長(exclusive growth)相對的。兩者的區別不難理解,前者指的是不同社會群體都能共享發展成果的增長模式,後者指的是只有一些社會群體可以享受成果的增長模式。

  提出建設包容性社會非常重要。原因很簡單,排他性增長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模式,社會已經演變成排他性或者封閉性社會,也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分化性社會。排他性增長必然導致社會的分化。排他性增長表明一些社會群體壟斷經濟發展過程,獨占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而被排擠出經濟發展過程的社會群體,所能分享的經濟成果甚微,甚至沒有。這樣的增長模式必然導致社會分化,即一些社會群體越來越富,另外一些群體越來越貧窮。一個高度分化的社會,必然導致各社會群體之間的衝突。這就是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實際情況。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包容性增長和包容性社會呢?這首先要尋找產生封閉性或者排他性經濟模式的原因。在任何社會,包容性增長和包容性社會都會隨時面臨挑戰。這是因為總有很多因素促成經濟的增長和社會趨向排他性和封閉性。例如,產權和資本不平等分配,會導致一些社會群體擁有各種壟斷機會。一些占據社會、文化和政治戰略要位的社會群體(例如高等級身份者和貴族)也會使用他們所有的資源來壟斷機會,排擠其他社會群體共享發展機會和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