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漂白蘑菇事件:寧信小學生 不信工商局

http://www.CRNTT.com   2010-12-06 11:27:15  


 
  思考 為何一個小實驗會引發大關注

  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工作人員王晶說,公眾迫切需要知道為何檢測結果與張皓的實驗結果如此懸殊?

  然而,自從公布抽樣檢測結果後,北京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再沒發出自己的聲音。“如果有關部門放下姿態,去和這名小學生溝通詢問,邀請市民代表參與選樣過程、邀請中介科研機構參與檢測過程,公眾還會如此質疑嗎?”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設問。

  事實上,至4日晚,無論工商部門,還是“不相信小學生實驗”的中國食用菌協會,都未找張皓及其指導老師溝通。“我認為沒跟孩子接觸、未經調查,就質疑孩子的檢測不科學,是不客觀的。”劉建華老師說,“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實驗,會引發這麼大的社會關注。”

  竹立家指出,有關部門不管公布的信息是否真正解答了公眾的疑惑,不管信息要素是否齊全,不管信息是否空洞無物,這直接導致信息公開流於形式。“這種工作方式和態度實際加劇了公眾的不信任感。” “也應反思如何看待公民個體的監督和舉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認為,政府部門應該更友善地對待監督和舉報,不能認為監督就是對立。尤其在食品安全領域,利用好社會監督,反而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好途徑。

  “北京市幾千萬人吃飯。市場上僅醬油就是數十種,僅靠一個工商部門幾十上百號人,顯然不可能完全監督好。”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提出,目前一些監管部門的鑒定機構,不對消費者個人開放。因此消費者懷疑食品被污染時,很難檢測或舉證。如果暢通這個渠道,無疑將壯大食品安全監督力量。

專家談漂白蘑菇事件 稱不該將食品安全寄托工商

  11月30日,媒體報道稱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出售的鮮食用菌不同程度地使用過熒光增白劑浸泡。該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

  同日,看到報道後的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兵坐不住了,他立刻著手向北京市工商局發出“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書面文件。這是何兵以及他所在的研究中心向北京市政府部門發出的第一份申請公開政府信息函。何兵稱,向工商申請信息公開,表面看是向政府部門要個答覆,其實更深層的意義是想引起政府多關注飯桌子、菜籃子。“這只是個開始,今後有可能會成立一個“透明政府研究和促進中心”,專門推進政府信息公開。

  “童言無欺,小孩才敢說真話”

  新京報:為什麼會向北京市工商局發出申請公開政府信息函?

  何兵:那天從報紙上看到這個消息後,第一反應是很氣憤。工商部門說這個小孩的實驗不具科學性,那科學性的東西在哪兒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