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張維迎不當院長挺好

http://www.CRNTT.com   2010-12-16 11:54:46  


 
  從北大癸未改革開始,我們看到了以時任北大校長助理張維迎為代表的市場人士,對於建立競爭性流動教師體制的追求。他的具體改革舉措包括:“摒棄進入北大就得到終身制鐵飯碗”,“講師層面的流動比例控制在總量的1/3以上,副教授層面的流動比例控制在總量的1/4以上”。所有這些舉措,是為了打破鐵飯碗、打破學術圈內部的師徒遞承制,內部人繁殖不利於學術發展。

  在發達的市場國家的常態措施,即便減了針砭的分量,即使在中國最有名的大學,也難以實施。結果是北大雞飛狗跳,筆者親耳聽到北大兩位年輕教師在飯桌上大罵張維迎,認為張維迎不了解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端與年輕教師的苦難,關起門來改革,閉關造車。

  事實上,張維迎改革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他無法改革教育體制,相反,還必須依賴教育體制。

  張維迎的教育改革沒有觸及行政體制,沒有任何針對行政人員的舉措,理由是:“一、同時推出行政改革和教師體制改革震動太大,不利於學校工作的穩定;二、在教師人事管理改革推行一段時間之後再推出行政人事體制改革,行政人員相對容易接受一些;三、行政管理人員的素質和效率固然重要,但對一個大學來說,最關鍵的還是教師隊伍的素質”。但教育的痼疾正是行政治校。改革的成本由教師承擔,聲東擊西的改革既無法獲得民意支持,也無法讓教育改革走上正軌。這樣的改革理念也許與“官員是受損最大群體”之類的言論一脈相承,卻失去了改革所需要的勇氣、正義與手段。

  張維迎注定無法成為蔡元培,可悲的是他既沒有蔡元培的空間,更沒有蔡元培海納百川的心胸。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表示:“大學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不是聘任制,也不是淘汰制,而是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北大改革,以及此後其他學校推出的全員聘用制,都強調教師的工作效率,卻忽視了一個根本問題,即‘學術自治、教授治校’。”誠哉,斯言。沒有獨立的教育品格,而讓教師成為“拉磨之驢”,這就是張維迎的局限。

  以張維迎之智,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但張維迎選擇的改革突破口是他認為較易攻破的關隘,事實相反,沒有根本的改革,局部的改革不可能成功,表面的成功也會走樣。

  張維迎的改革與言論,讓人聯想到中國近百年改革的艱難,從康有為到孫中山,改革者需要的主要不是聳動視聽的言論,而是對於國情的準確把握,對於民生的同情,以及基於同情基礎上的、獲得大眾與改革力量支持的穩妥的改革舉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