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碳減排應走什麼路

http://www.CRNTT.com   2010-12-30 08:32:10  


 
  中國的碳減排應打破省級之間的有形壁壘,在多種區域層面形成協作,構建自組織減排系統

  文章表示,將國家的碳減排戰略目標分解到具體的區域加以實現,可行的理論依據在於,必須將目標建立在一個將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在一起的有機區域系統中,這個系統要涵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並且比重合理,城市布局均衡,區域內部貿易流通順暢,能夠基本形成一個區域自組織能源循環系統。顯然,單靠一個省份是很難實現上述目標的,突破省際之間的有形壁壘是實現碳減排目標的可行途徑,具體而言可以通過“經線整合”、“緯線整合”與“都市圈整合”三種模式加以實現。

  1、“經線整合”。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較高,產業結構具有趨同性,產業集群較為普遍,集群升級帶來的產業鏈提升以及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將會極大地提高該區域的能源消費結構,實現減排目標。另一方面,東部地區也是人口集聚區,通過優化城市布局,推進低碳生活方式,也必然在消費環節達到碳減排目標。中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GDP中資源類產品的比重較大,並主要是由其他省份的工業來消化吸收,因此減排的潛力主要集中在非礦山開採類的工業領域和生活消費領域。西部地區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減排壓力較小,要防止碳強度高的產業過度遷入。

  2、“緯線整合”。碳減排過程中不能回避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產業的遷移和轉型,要有序地形成產業的遷移和發展,就需要形成一個綜合不同梯度發展水平的復合經濟區域。因此以緯度進行區域劃分將全國分為北中南三個產業帶,實施區域內部統籌發展。以環渤海產業帶為龍頭,河北、山西為腹地,新疆、青海為後部,形成北部區域;以長三角為龍頭,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武漢為腹地,重慶、四川、西藏為後部,形成中部區域;以珠三角、港澳為龍頭,以廣西為腹地,雲貴為後部,形成南部區域,上述三個大的區劃可以兼顧產業的協調與發展,有效的實施碳減排計劃。

  無論“經線”還是“緯線”都涉及眾多的省份,要將碳減排落到操作層面,除了戰略層面的區域協調外,還可以立足小區域的都市圈劃分明確具體的任務,也更便於區域之間的協調,國家先後確立的川渝都市圈、武漢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遼中南都市圈等十大都市圈,既可以作為區域能源結構優化的試點,也可以成為大區域碳減排的協調機構,確保碳減排目標的實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