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李剛門”賠償協議背後的隱憂

http://www.CRNTT.com   2011-01-04 12:16:24  


死者家屬:不能接受李剛父子道歉
  中評社北京1月4日訊/“恨爹不成剛”是2010年中國網絡最熱用語之一。據媒體報道,“李剛門”事件已就民事部分達成向受害者家屬賠償46萬元的協議。與此同時,網絡上關於這個賠償協議背後的內幕也被曝光。在客觀上,協議的達成使得這個案件暫時告一段落,社會的關注也會慢慢消退。但也正是這種可能足以讓人憂慮。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的周慧來的文章《“李剛門”賠償協議背後的隱憂》如是說。

“李剛門”賠償協議背後有什麼?

  在民事賠償協議達成之後,儘管河北警方表示,“此案的刑事部分還在審理中,李啟銘(肇事者)涉嫌犯罪,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懲罰。”但人們的擔憂依然不無道理。

  第一、這個賠償協議是一個“被和解”的產物,並非受害者家屬的主觀意願。據受害者兄長稱:“整個(和解)事情我家都相當於一個局外人。” 而根據協議,“雙方不能再聯繫,(受害者家屬也)不能接觸記者”。受害者家屬隨後與律師解除代理協議。在律師界看來,這種“被和解”做法“明顯是想通過和解來減輕刑事責任中的量刑”。因為根據法律,量刑的關鍵是整體事件中肇事方的表現。因此,從受害者家屬和一些民眾的角度來看,賠償協議可能會影響到肇事者的從輕判決。

  而從代理律師看來,法律能否獨立和中立地對這起案件進行審判才是關鍵。張凱(代理律師)在博客裡說,“李剛案以如此和諧的方式接近尾聲,我們不排除李啟銘在公眾的壓力下會被懲罰,甚至嚴懲。然而,我們想要的僅僅是這個嗎?”

  第二、政府相關部門特別是宣傳部門的介入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據有記者透露,在這起事件爆發後不久,許多中國媒體受到來自主管部門的如下通知:“請各媒體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內部管理,嚴格執行宣傳紀律,規定新聞信息來源,確保不再炒作河北大學交通肇事案、鳳凰少女跳樓、副市長玩弄京城女記者、所謂‘血房地圖’等負面和虛假新聞。請認真執行。”

  顯然,政府擔憂的不是這起個案的影響,而是“李剛門”背後的“官二代”所包含的豐富信息。從“我爸是李剛”這句話在媒體上出現之後,中國民眾極盡冷嘲熱諷之所能。這反映了當代中國官民對立的嚴重程度。因此,從政府的角度看,媒體的“推波助瀾”對維護社會穩定和政治秩序是不利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宣傳部門的介入對中國社會發展可能會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