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劉易斯拐點到來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http://www.CRNTT.com   2011-01-09 08:53:33  


  中評社北京1月9日訊/在劉易斯轉折點到來之前,勞動力無限供給特征使得勞動者不是公共政策制訂的關注重點,或者說對他們的關注僅僅通過吸引更為稀缺的投資資金,並為此不遺餘力地擴大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從而以增加就業機會表現出來。與此同時,由於1994年分稅制改革給予中央政府更充分的財力,使其有能力承擔社會保護的必要職能。《中國證券報》發表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文章表示,在應對上世紀90年代末就業衝擊期間,中央政府實施了積極的就業政策,並基本建立起社會保障體系,城市居民得以被安全網覆蓋。本世紀以來,在均等公共服務的政策理念之下,以社會保障和社會保護為核心內容的公共服務迅速向農村延伸。

  勞動者越來越受到政策關注

  文章指出,劉易斯轉折點到來之後,隨著勞動力短缺逐漸構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對於勞動者的關注,會越來越多地直接體現在政府政策取向上。這個傾向在地方政府身上表現更加突出。自從2004年沿海地區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並逐漸蔓延到全國以來,響應中央政府“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地方政府逐漸在勞動者權益等問題上具備了政策自覺性和主動性。如果說以前僅僅把對本地勞動者的社會保護作為自身職能和責任的話,政府越來越把這種保護延伸到農民工身上。中國的地方政府行為,越來越像蒂布特所描述的那樣,通過公共服務內容、水平和方向的調整,提高對人力資源的吸引力。其提供這類公共服務的激勵,也越來越接近劉易斯轉折點之前對待招商引資的程度。這種與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政府職能轉型,有兩個明顯的特征和優點。

  首先,這個轉型符合政府職能轉變的正確方向。歸根結底,本源意義上的政府職能不是直接推動經濟增長,而是提供公共服務,並促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即使是作為發展型政府,在新的發展階段並面對著更高的社會保護要求的條件下,為了發展的可持續性,政府有激勵更多地運用公共服務供給這個手段,吸引人力資源,達到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目標。政府資源是有限的,更多地轉向社會保護等公共服務,必然減少直接經濟領域的幹預。雖然目前產生政府不恰當職能的基礎尚未被消除,然而,一旦地方政府盡享新型政府職能的好處,直接幹預經濟活動的傳統職能將被逐漸放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