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用什麼遏制“土地財政”依賴症

http://www.CRNTT.com   2011-01-10 10:43:50  


城市發展對土地依賴有增無減,導致社會矛盾突出。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訊/出讓金總額達2.7萬億元,同比增幅達70.4%——國土資源部負責人7日在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披露的數據,揭示出2010年國內土地市場的一場“盛宴”。新華網今日登出該社記者王立彬的評論文章“為城市發展土地依賴症‘戒癮’”,原文如下:  

  7日召開的2011年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公布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土地出讓收入逾7萬億元。在“史上最嚴厲房地產調控”的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款2.7萬億元,同比增加超過70%。“城市發展對土地的依賴有增無減,利益分配不合理,社會矛盾突出,土地出讓制度亟待進一步改革完善。”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這段話,包含了對我國城市發展“土地依賴症”多層面危害的多重憂慮。

  城市發展對土地依賴有增無減,要害是徐紹史說的“利益分配不合理”。首先是城鄉土地利益分配不合理:從農民手中拿地,以萬元為單位;在土地市場拍賣出讓,以億元為單位,計量單位相差萬倍。其次是時間分配上不合理,當前一任市長可以賣出未來三任市長的地,不僅透支城市發展後勁,更透支了子孫後代權益。利益分配不合理也包括不同產業投入產出不合理,對粗放用地、低效產業的依賴,使房地產像一塊海綿一樣,把資本流從其他產業領域源源不斷吸過來,使新興產業缺血失血,實體經濟無利可圖,而房地產領域泡沫越來越大,威脅國家金融安全和經濟運行。

  城市發展對土地依賴有增無減,導致社會矛盾突出。首先,對土地的依賴使農村土地成為各種利益集團眼中的唐僧肉,以租代征、非法用地等屢禁不止,農民權益飽受侵害,危害農村社會穩定和城鄉關係和諧。同時,地產成為過量貨幣投機逐利的沃土,地少錢多,推高地價房價,普通市民望樓興嘆。廣大農民不滿,普通市民也不滿,產業結構不平衡蔓延到社會生活領域。因此把耕地保護問責制推廣到節約集約用地考核獎懲乃至地價房價平穩的問責。

  為城市發展的土地依賴“戒癮”,必須加快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改革完善土地出讓制度。“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村徵地補償標準提高了30%以上,可謂力度空前,但仍然不夠。“十二五”期間,必須按中央要求,在民生用地供應、保障性住房用地應保盡保基礎上,嚴格落實被徵地農民補償政策,加快徵地改革力度,逐步縮小徵地範圍途徑和方式,完善徵地補償安置機制,使市長不敢亂批地,開發商不敢亂用地。

  為城市發展的土地依賴“戒癮”,還必須加大用地成本,切實解決城市低效利用土地二次開發及完善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問題。“十一五”期間,我國單位GDP建設用地消耗下降29%。但與發達國家乃至大多數新興經濟體相比,我國單位GDP用地消耗都屬全球最高之列。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下,只有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才不會淪為一句空話。與此同時,要推動土地供應由“價高者得”單一目標向完善市場、保障民生等多目標管理轉變,強化對地產市場、房價、開發商經營行為、地方政府“土地財政”行為的約束力,如土地收益必須30%以上用於建設保障房、50%以上用於償還政府債務等。以前堵後追中間管,為城市發展土地依賴症“戒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