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國國民應有健康包容的心態

http://www.CRNTT.com   2011-01-26 10:27:59  


郎朗在白宮演奏一曲《我的祖國》,在國內引起廣泛解讀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訊/著名鋼琴家郎朗在白宮演奏的一曲出自經典影片《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在國內引起了廣泛關注乃至各種不同解讀。評論員李牧近日在南海網撰文表示,“中美都是大國,大國有大國的境界。藝術超越政治,就是最基本的大國境界。國與國、民族與民族間的關係是一種動態,在全球化背景下,這種關係更大程度上體現為共存與多贏。歷史恩恩怨怨是必然存在的,糾纏於往事,徒顯小家子氣。不客氣些說,只有心理上的弱者才放不下昨日恩怨。把樂曲與昔日的戰爭聯繫在一起,有違演奏者的心願,也有違中美峰會雙方的心願”,文章內容如下:

  鋼琴家郎朗在白宮演奏一曲《我的祖國》,發自內心祝福自己的祖國、獻禮中美元首盛會。這首曲子是經典影片《上甘嶺》插曲,立即在國內引起廣泛解讀,影片引起的注意力遠遠超過了樂曲本身。

  作為世界頂級藝術家,郎朗絕不會耍小聰明。他如果是一個處心積慮於意識形態,“政治”想法遠多於藝術感覺的人,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郎朗這樣一個藝術大師了。這位藝術家事後解釋稱,自己是從旋律、情感表達以及國人對曲目的熟悉程度上做出選擇的,和其他因素無關,別把藝術的選擇泛政治化。

  郎朗20日在他的新浪博客中高調肯定美方對中美關係的誠意和祝福,他在同一篇博客中寫道:“我又獨自演奏了我們中國人心目中‘最美的歌’之一的《我的祖國》。能夠在眾多外賓,尤其是在來自‘五湖四海’的元首們面前演奏這首讚美中國的樂曲,仿佛是在向他們訴說我們中國的強大,我們中國人的團結,我感到深深的榮幸和自豪。”如果把這次演奏理解出快意恩仇、傾聽到殺伐之聲,未免愧對炎黃子孫郎朗的藝術情操。

  從美國各大媒體的報道看,美國人很清楚這首樂曲來自講述上甘嶺戰役的影片,這一戰役是朝鮮戰爭的經典之戰,也被中國人視為百年以為揚眉吐氣的一戰。美國官方和媒體以及公眾,坦然面對這樣一首樂曲在白宮演奏,沒有改變對胡錦濤訪美的原有態度。中美是親密的合作夥伴,這既是一個客觀事實,也是一個被積極維護的關係,美國人顯然很樂於看到這一現狀。

  中美都是大國,大國有大國的境界。藝術超越政治,就是最基本的大國境界。

  藝術家郎朗這次為迎接中美峰會,在白宮演奏了兩首曲子,他考慮的是兩首曲目一中一西的代表性,旋律優美的藝術性,觀眾感受的可聽性,長度適中的合當性。他滿腦袋想的是自己選擇的樂曲,是否堪稱代表,是否適合白宮宴會這個場合,是否適合中美峰會這樣一個大事。做為鋼琴大師,郎朗不會不知道自己深深熱愛的樂曲的來歷。做為一個沈陽人,郎朗不會不知道朝鮮半島在哪兒,以及半世紀前發生的那場戰爭。但郎朗顯然沒有考慮這些非藝術因素。

  國與國、民族與民族間的關係是一種動態,在全球化背景下,這種關係更大程度上體現為共存與多贏。歷史恩恩怨怨是必然存在的,糾纏於往事,徒顯小家子氣。不客氣些說,只有心理上的弱者才放不下昨日恩怨。把樂曲與昔日的戰爭聯繫在一起,有違演奏者的心願,也有違中美峰會雙方的心願。

  胡錦濤訪美,中美兩國元首都體現了高度善意;從媒體反應和網絡民意看,美國國民也體現了高度善意。一個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要在很多方面共同建設,健康的國民心理相當重要。有高超的科技,雄厚的財富,強大的國力,還要有與之相配的國民精神。國民不能用健康心態面對世界,沒有開放包容的精神風貌,這個國家無論如何不能算大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