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煙花再飛一會兒,公民責任再多一些

http://www.CRNTT.com   2011-02-06 09:09:03  


 
  於是關於放與禁之間,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爭議,一些城市也是停停放放。之所以停,是出於安全的考量;之所以放,又是出於對民俗的一種保護,是對群眾年味回歸的一種呼應。其實年味變淡,過春節傾於形式化已成為事實。可以說,現在春節等傳統節日已經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生了異化。過去那種期待過年改善生活,呼朋聚友在一起喝酒聊天其樂融融,張燈結彩其意切切的景象已悄然不在,對於一些人來說,春節與平日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反倒是過度吃喝,過度請送,過度應酬,過度娛樂,弄成身心俱疲。

  年味的喪失,其實是源於感觀的變化和對春節的認同問題。依筆者的認為,當前過年不在於形式發生了什麼變化,而在於大家對過年的預期發生了變化。可以說,正是由於過年承載了太多的交際,應酬之類的功利,過年對於大多數來說,跟“過關”的感覺一樣——很多人正是利用這樣的機會,請客送禮;很多單位亦是利用這樣的機會,拉攏勾兌。跑官要官者,討要項目者,皆把過年當成了聯繫感情,增進友誼的最好時機。

  三亞市“春聯哥”的網絡走紅以後,有人認為這是對春節傳統風俗的呼喚。其實,無論是重新倡導手寫春聯,還是倡導燃放煙花爆竹,這都只是重形式而輕內容的誤解,是對傳統的誤讀。真正的傳統,當是讓春節去掉更多的功利之味,讓過節變得更加單純,更加純潔。同時,萌芽於農耕社會的春節傳統,在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發生形式上的變化,注定不可阻當。

  煙花火災當成反思傳統載體的契機。這已經超越了煙花爆竹禁與放的命題,而成為“我們究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春節”的這樣的思考。我們希望春節更有味,從而受到善待,那麼,每一個過節的人,如何善待節日,其實也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甚至可以說,這也是民俗現代化過程中,必須承受的陣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