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災難中日本的普世性格

http://www.CRNTT.com   2011-04-05 09:41:01  


 
  相反的,近二十年的日本輿論界縱使見證的是右翼勃興,聽到他們令人瞠目結舌的奢談高論,其間不但散發軍國主義思想,甚至不乏種族主義與法西斯陰影,但是整體看來,日本的人道主義形象與特質,並沒有遭到右翼的摧毀。

  吹牛自己擁有普世氣質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國家,往往偏狹怯懦,凡事不是動輒採用武力侵犯,就是仰賴金錢收買,欺善怕惡,性格脆弱,其中卻還有的會指責日本不是。日本民族的提升恰恰是在於擺脫了表象的、言詞的粉飾,在思想與生活中開展對世界真正的關懷與投入。

  日本人道主義文化的日益厚實,日本人對世界和平與人道的盡心付出,是對那些成天指責日本民族戰後不知反省,妄想恢復爭霸,或說日本人只知道賺錢,沒有道義的評論家,構成無言而深沉的回應。這樣的付出雖然默默進行,但無所不在,參與廣泛,幾乎世界各角落都碰得到好奇而認真的日本人道主義者。這樣的無言表達與無須表達,剛好映射日本民族的普世性已獲得了無限提升。

日本普世性格的形成

  不論是在非洲或亞洲,從中國大陸的大山,到印度的海角,或是哈薩克的地緣,都有日本研究者。日本學術界的好奇,既在於自己,也在於對象,因而是出於對差異的理解;與主流社會科學以理論或方法為導向迥然不同,後者的旺盛企圖,往往是向對象展現自己的普世性,期盼對象的臣服。

  這樣理解日本知識人或民間行動家在第三世界的腳步,就能讀到具有日本特色的援助計劃,其中並無以日本為模式的改造野心,儘管仍然不脫現代化或經濟發展的總體方向,但所證實的更像是日本融入當地的能力,而不是散播福音的自我突顯。沒有厚實的社會文化基礎,如何孕育出一個個投身天涯海角,充滿動能的個體行動家?

  如今在海嘯一擊之下反而看出,日本得到的同情絕不只是哲學上對受難人類應有的抽象同情,而是各界發自內心對日本本身猶增一分的親近感在起作用。災難將給狂飆好一陣子的右翼帶來尷尬,因為他們那種敵我與優劣分明的論述,在舉世普遍對日本感同身受的關懷中,無以為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