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利比亞戰局:美軍會接替指揮權麼

http://www.CRNTT.com   2011-03-24 10:06:06  


 
  當法國的飛機暫時休整,美軍隨即從後台轉向前台,非洲司令部發言人肯尼迪.費德勒對法新社表示,18架美國戰機,包括3架首次亮相的B-2隱形轟炸機在拂曉攻擊了利比亞境內目標。

  很顯然,儘管法國是“隊長”,但其實力不足以確保在利比亞上空24小時持續不間斷的軍事壓力存在,在那不勒斯設有第五艦隊司令部、可以統籌地中海、歐洲和中東眾多軍事基地的美國,才真正具備“唱主角”的潛力。

  那麼,美軍會接替指揮權麼?何時接替?

  正如許多軍事專家所推斷的,這次行動事實上美軍已經在指揮,之所以讓法國領銜,首先是美國不願過深捲入利比亞事務,以免重蹈伊拉克、阿富汗覆轍;其次,美國在中東公眾形象不佳,領銜干預負面效果強烈,容易造成“十字軍聖戰”的負面印象。法國在北非歷史淵源深厚,薩科奇又急於出頭,讓他領銜既可避免諸多自身麻煩,又能吸引阿拉伯國家加盟,可謂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為了達到“不出頭”的目的,美國並沒有推動北約領銜出面,利比亞打響後,不論白宮、國務院、五角大樓和參聯會,“有限目的”、“攻擊是為了保證平民安全和落實禁飛區”等外交辭令不絕於口,由此不難看出,只要可能,美軍寧可保持目前這種表面不當頭,實際唱大軸的架構。

  軍事干預的演變取決於利比亞局勢的變化。如果卡扎菲政權很快解體,聯軍為避免深陷,勢必盡快尋求抽身,所謂“指揮權轉移”自然毫無必要;倘僵局曠日持久,綜合實力雄厚的美國,自然比法國更“耐耗”,美軍擔負的軍事負荷比重會變得更重,屆時軍事指揮權可能會有所傾斜,但名義上的“法國老大”恐不會輕易動搖。別忘了,號稱“二戰後最成功的美國軍事干預”——解放科威特的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多國部隊的名義總司令排名第一的並非出兵最多的美國主將施瓦茨科普夫,而是東道主沙特親王哈立德。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