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衣食住行看通脹管理

http://www.CRNTT.com   2011-04-23 07:56:45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訊/在今年一季度國務院經濟形勢分析常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當前要“千方百計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同時明確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對價格走勢的影響,及時發現導致價格波動的異常因素,採取多種措施,把物價漲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內,堅決防止物價過快上漲”。

  在這個“千方百計”中,不僅包括4月份央行年內的第二次上調利率和第四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而且還包括相關部門對物價的直接“影響”,其中力度最大的當屬發改委日前召開的“重要消費品行業協會座談會”,主要內容是發改委以約談的形式,督促食品、飲料、百貨商業、家用電器、釀酒、糧食、肉類等17家行業協會和商會做出不漲價的承諾,以期來穩定通脹預期。

  東方早報發表經濟學博士張濤文章表示,對於壓力激增的通脹壓力,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運用各種手段實施幹預,本無可厚非,而且金融危機以來實施的貨幣刺激,也直接導致流通領域的貨幣非常規增長,本身也會助推通脹水平的上升,但是如果從更深層次和更長時間的視角來觀察,恐怕問題更加複雜。

  本世紀已經走過了十餘個年頭,雖然其間發生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但中國的宏觀經濟依然可以用高增長來描述。中國的名義GDP由2000年的99215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397983億元,增幅為301.13%,GDP的年均實際增速也高達10.3%。照理宏觀經濟的良好表現,自然應該傳導到微觀層面上,居民的抗通脹能力相應應該得到提高,但無論是官方的表態,還是民間的反映,均表現出對於通脹擔憂的加重,如何理解這一變化呢?

  文章從居民最基本的經濟福利出發來分析這一變化,即十餘年間中國居民的衣、食、住、行究竟是改善了,還是惡化了?原因又何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