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故宮可以建私人會所嗎

http://www.CRNTT.com   2011-05-17 10:49:56  


建福宮花園深陷利益旋渦
  中評社北京5月17日訊/故宮最近可謂身陷尷尬境地,在被臨時起意的石柏魁盜竊得手後,又因為錦旗上的錯字飽受指責。緊接著,“故宮建福宮將開設高端私人會所”的傳聞,又把故宮推到了口誅筆伐的火山上。

  故宮“會所門”帶來的反思,除了故宮的“決策不透明”外,還有大眾對於“故宮與商業掛鈎”的不解與憤怒。

  比如一篇文章這樣寫到——“故宮博物院在世人的心目中是歷史文化的收藏聖地,絲毫不應該與銅臭沾邊。”央視主持人芮成鋼也在微博上寫到——“丟幾件展品不可怕,可怕的是丟掉更寶貴的東西。”

  難道,故宮真的不能與商業掛鈎嗎?

  □ 博物館獲得經營收入,早就不成為問題

  >>>博物館引入經營是世界性趨勢

  博物館要不要介入市場走經營之路,其實並不是故宮遇到的特殊問題,世界博物館學界早在20年前就開始探討這一問題。對於國外博物館界,這早已是個常識性的問題了。特別是一些博物館大國,實際上是把博物館當作企業來經營的,以至現在海外一些論者幹脆把當代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稱為博物館的企業化。

  無論是上世紀60年代之後的蘇聯,還是經濟發達的西方諸國,其政府絕不包辦博物館,而是與社會力量共同承擔發展的責任。

  以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為例,在2007年時,政府補助占其總收入的56%,社會捐贈占6%,經營性收入占38%。

  再以法國的盧浮宮為例,在2008年時,法國政府僅資助其一半的預算,約為1.8億美元,剩下的經費全由盧浮宮自給自足。

  在美國,這樣的事例就更舉不勝舉了,因為從上世紀80年代起,政府就開始減少對博物館的資助,變相地將這些“事業單位”推向了市場。

  >>>“銅臭味”讓博物館煥發活力

  在中國的公共文化事業中,博物館、美術館捉襟見肘的不在少數,有此境遇者基本上都是嗷嗷待哺;稍有寬裕者,一般也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靠政府的作為,給一口吃一口。

  曾經,法國的盧浮宮也是如此,如一位工作人員所說:“30年前我進入博物館工作時,大家只是早上去開門,晚上把門關起來,根本不用花心思去管參觀人數、媒體等。但現在變了,盧浮宮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劇。加上法國政府緊縮預算,因此盧浮宮只好自尋財源。”

  之前的“星巴克事件”,曾使故宮有“灰頭土臉”之感,因為時有評論講到“故宮不能為了錢丟了祖宗的人”,但同為“國家精神象徵”的盧浮宮,卻要比故宮放得下身段:前些年,麥當勞已經進駐了盧浮宮,炸薯條的味道更可能會飄過《蒙娜麗莎》的鼻子。

  再比如這次通過“會所門”曝出的故宮“禦膳房”商業計劃,也引來罵聲一片,而在盧浮宮,這早已是小菜一碟:2008年時,盧浮宮搬出珍藏的達.芬奇22幅畫作,在館內舉辦“達.芬奇之友”的美式私人募款餐會。賓客們欣賞完畫作,在有2000年歷史的希臘羅馬雕塑環繞之下用餐,最後再到玻璃金字塔下聆聽樂隊的表演。受邀的貴賓有歐洲皇室、美國社交名媛以及來自亞洲和墨西哥的企業巨頭。餐會後他們每人至少捐了1萬美元。就這樣,盧浮宮在一個晚上便進賬約269萬美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