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熊丙奇:人才“假引進”,本質是詐騙

http://www.CRNTT.com   2011-05-18 14:16:41  


  中評社北京5月18日訊/“人才‘假引進’的危害,還不止於國家教育經費、研發經費的瓜分、浪費,更大的危害是讓大學精神蕩然無存,大學變為一個逐利的機構。當‘神聖’的大學,與‘學術精英們’合謀著怎樣撈取現實利益時,這樣的大學比沒有大學還可怕。”南方報業網今天登載教育問題專家熊丙奇的文章《人才“假引進”,本質是詐騙》:

  現任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的李希光,屬西南政法大學柔性引進的人才。知情人稱,“他可以不來西政,但是論文要署西政的名”。作為交換,李本人在渝北拿到了一套240平方米左右的花園洋房,“房子相當於三層,下面一層是車庫”,李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成本價一次性付清。附近的房價在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據最新一期《南都周刊》) 

  如果上述情況屬實,這種“柔性引進”,屬於典型的人才“假引進”。雖然從報道看,李希光被“引進”之後,也對西政做了不小的“貢獻”,比如,去年校慶慶典期間,“重慶經驗與亞洲模式國際研討會”在西政舉行,多位嘉賓感謝西政與李希光對他們的邀請。2010年12月,美國《紐約時報》前總編輯西默.托平到訪重慶,其間,托平被聘為西政的客座教授,並與重慶市委主要領導人會面——— 其實,托平的重慶之旅由李希光一手促成,李本人隨後也在《暸望》新聞周刊撰文《在重慶看到延安精神》,詳解這段經歷。但這些只能說明李希光為西政做的“人脈貢獻”,而非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方面的直接貢獻。

  近年來,各高校類似的“人才引進”十分活躍。學校特別注重引進兩種人,一種是有顯赫學術頭銜的人;另一種是有廣泛人脈資源的人。在一般人理解中,大學引進人才應該努力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學術研究水平,因此,應該要求被引進的人才能為本科生、研究生上課,與他們共同開展研究,進而要規定引進人才在學校裡的工作時間。但是,高校這類人才引進,醉翁之意卻不在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