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東“馬歇爾計劃”可行否

http://www.CRNTT.com   2011-06-01 10:16:43  


 
  發生“革命”的中東北非環地中海國家,其經濟失敗不是因為世界大戰,而是因為長期實行的“壞”經濟政策,如片面依賴資源開發和資源出口,結果,外國能源公司和本國統治集團聯合起來瓜分了增長帶來的財富,形成有“增長”但無“發展”的“資源詛咒”局面。在財富分配的兩極化的同時,人口增長更為迅速,阿拉伯世界和中東地區的人口比歐盟的人口要多出許多,且以年輕人口為主,人口中的多數無法就業,即使就業的,也無穩定和有前景的職業。僅埃及一國就有人口8000萬。

  當年的馬歇爾計劃和今日馬歇爾計劃面對的形勢完全不一樣。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卻生搬硬套。

  當年,西歐和美國“同質性”極高。除美國政府和西歐政府的關係良好外,“跨大西洋”兩岸人民的關係也良好。戰爭破壞後,西歐急需重建,而重建會帶來新的增長,形成良性循環。

  如今的中東北非經濟,原來的美國“代理人”政權被人民“起義”推翻後,極大受益於阿拉伯世界舊秩序的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的社會矛盾並未解決。新的阿拉伯政權至少在表面上不能壓制國內普遍的“反美”、“反以”民意。而尋求在民主的基礎上解決“資源詛咒”、重新分配財富,轉換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讓大多數人從增長中受益即“發展”,卻步履艱難,非一日之功。

  “革命”後並不意味著民主化的開始,卻可能是新的更大混亂的開始。在這個情況下,外部的“馬歇爾計劃”確實有助於穩定中東形勢,助力中東民主化。但是,“馬歇爾計劃”的高調和無法拿出更多錢的現實,將使美國和歐洲影響阿拉伯世界下一步演變的能力下降。

  奧巴馬和一些歐洲政客不是不知道這點錢太少。他們正在想辦法為他們的“馬歇爾計劃”籌錢。

  首先籌資的對象是G8國家,但是,原來出資最多的經濟大國日本本來就為最為嚴重的政府債務危機苦惱,如今又加上了大地震後繁重的國內重建任務,實在是無力為這個阿拉伯“馬歇爾計劃”出力。至於俄羅斯,不管在政治和戰略上是否願意“重返”中東,是否願意做中東地區的“負責的利益攸關方”,其經濟規模和經濟分量畢竟還是不夠。

  於是,奧巴馬和歐盟一些國家的政客自然想到了“新興大國”,要中國等“利害攸關方”出錢出力。這些日子,不管是在華盛頓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還是來華訪問的西方政要,已經提出了讓中國加盟新“馬歇爾計劃”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