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為什麼說香港特區政府是“最佳推銷員”

http://www.CRNTT.com   2011-07-29 08:57:46  


 
  香港對於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的正式建議,始於2006年。當年9月,天津宣布要開展金融改革創新,在當地實施資本項下人民幣可兌換試點——這被視為2007年“港股直通車”的最早政策雛形。嗅覺靈敏的香港金融家馬上提出,香港應該成為中國匯改的下一個試點地區,並要求特區政府研究在“十一五”期間香港在人民幣業務方面的舉措。

  香港官員的迅速反應令人驚嘆!

  僅僅不到兩個月時間,在香港中央政策組舉辦的“十一五”研討會上,便邀請了超過百名學者參與討論,最終確立了建設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建議。在香港當年制定的《十一五與香港發展》行動綱領中,突破性地提出了“人民幣自由行”及放寬QDII的建議,並向中央提出希望將A股及人民幣衍生產品引入香港——如今這些措施已經基本得以實施。

  當年人民幣自由行是最受關注的內容,其實質是以人民幣作為香港與內地在(轉口)貿易中的支付貨幣,此舉將鼓勵內地金融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以及推出相關的人民幣期貨產品,從而奠定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

  獲業界建議後不足一個月,在當年聖誕期間,曾蔭權沒有休假,在奔赴北京述職同時向中央有關部門提出了上述構想,並同時密集訪問各有關部門,協調與人民幣業務相關的政策措施與安排。很快,2007年元月國務院便批准內地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半年後,國開行推出了第一只離岸人民幣債券。

  大家可能奇怪,香港為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政策化為實際行動?用香港官員的話來說,其實人民幣國際化對人民幣是件新事務,但對於香港來說,無非只是在各項現有金融業務上增加一個新幣種而已。

  儘管如此,要成就離岸人民幣中心,仍需社會各界特別是業界對這一進程有所共識,並提前做好各項準備,比如人民幣交收系統的軟硬性準備、相關人員的知識培訓以及有關的風險防範等。

  所以過去幾年中在重大會議與論壇上,特區政府官員們頻頻露臉,向外界傳遞關於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的構想。上至曾蔭權,下至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教授以及當年還沒有退休的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各種場合不厭其煩地大力宣傳香港建設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構想,並向外界介紹已經付諸實施的人民幣業務。

  在眾多人民幣國際化的推手中,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的努力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