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王焱: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11-09-20 13:42:41  


 
  而穩健派主張依托贊同改革維新的地方士紳。在他們主政的湖南,紳權普遍高漲,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出於湘撫陳寶箴的提升。當時湖南的學者皮錫瑞認為,湖南鼓勵士紳對地方政事的參與,以南學會“為議院規模,利權盡歸於紳。即右帥(指陳寶箴)去,他人來,亦不能更動。”(《師伏堂日記》)穩健派一方面希望得到中央朝廷的支持,同時特別重視通過強化地方紳權,提高士紳對地方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使新政能夠獲得持續的源源不絕的動力。而在康有為那裡,卻是以士紳階層為敵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亂世討大夫,升平世退諸侯。”在康氏那裡,最初看到的有兩支支持變法的力量:皇帝和康氏及其門徒,假如皇帝不足憑恃,那麼最終可依托的就只有他自己及其門徒了。從根本上說,兩派政治力量的構成不同。康有為等人根本缺乏實際從政的經驗。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有人就曾對康有為策劃的中央變法與陳寶箴父子主持的湖南地方變法這兩源加以比較,指出:“戊戌維新運動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敗;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陳寶箴、黃公度等,都是政治家,資望才學,為舊派所欽重,凡所設施,有條不紊,成績卓著,反對者雖叫囂咒罵,而事實俱在,不容抹煞。在北京所以失敗,因康有為、梁任公等都是言論家,資望不足,口出大言而無實際,輕舉妄動,弱點畢呈。”

  史家張蔭麟曾指出:“經學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與哲學之在歐洲歷史中之地位相當。其在西方史中,每當社會有巨變之世,哲學必先之或緣之而變。其在中國史中,每當社會有巨變之世,經學亦必先之或緣之而變。”維新變法時期,變法派要變法,也要先要在儒家經學上尋求依據。康有為本來不是一個經學家,他原來在廣東跟著理學大師朱次琦學習理學,後來遇到了公羊學的經師廖平,看到廖氏兩篇關於公羊學的文章受到啟發,此後,他就將他所理解“西學”雜糅公羊學的經說,作為維新變法的理論武器。廖平只是個傳統的經生,後來康有為名聲大震,廖平到處說康剽竊了他的學說。所謂“公羊學”是儒家經學裡的一個異端,東漢以後就不再流行,沉寂千年後,到了清代中葉忽然又漸漸複活過來了。康氏之所以最終選擇了西漢的公羊學派,乃是因為公羊學自身所具有的那種讖緯神學性質,與基督教神學的救世思想構成了某種天然的親和力。康有為以儒學的先知馬丁.路德自居,實際上是要以猶太—基督教的神學模式為範典,對現代儒學加以重構,使世俗的儒學文化變為“先知”類型的宗教。而他自己作為“素王”就是這一宗教的先知。一部《孔子改制考》所表述的,正是對基督教救世思想所做的中國世俗化表達。康氏將這樣一種異端的經學思想和他的夾生的西學知識捆綁在一起,與其說他是要變法維新,還不如說他是想要通過變革儒學,使儒學宗教化,而讓自己成為中國的通天大教主。穩健派在經學上的代表人物叫朱一新,代表穩健派的思想文化立場,他主張漢宋打通,為此與康有為有過多次論辯。

  傳統儒學本來執持的是退化論思想,到近代西方文明東漸以後,維新派的兩派都都接受了社會進化的思想,這一點是相同的。只不過對於穩健派來說,他們的經學基礎是主張以禮學打通漢宋兩家,所持的是一種漸進的進化論,認為進化的終極目的是人不可知的。而作為康學社會理論基礎的公羊三世說,原本是一種循環論的歷史觀,康有為把它改造成為一種線性進化論,認為有三個進化階段:即亂世,太平世,大同世。社會進化的終極目標,在他看來,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甚至宇宙,都是大同世界。對於這三種不同的社會形態,他應對的立場是“亂世討大夫,升平世退諸侯,太平世貶天子。”(《孔子改制考》)康有為的變法確立了自己的敵人,但卻沒有可以依托的社會力量。這是由於他那種神-哲學進路的政治解經學,根本缺乏歷史-社會學的進路。

  康有為的《大同書》雖然是後來才出版的,但是在戊戌變法之前的文章裡,他的大同思想就已經散見於多篇文章裡了。在他看來,大同世界是要毀家滅國,消滅私有制,所以夫妻要分開住,子女都歸國家所有等。這種憑借浪漫主義的想象虛構的大同世界,實際上只是一個烏托邦,根本無從實現。在當今的世界上,各種預設歷史目的論的歷史哲學都已經衰落了。西方歷史哲學理論大都來源於基督教,目前很多西方大學裡的歷史哲學課程都被取消了。 康有為對西學了解十分有限,他在澳門看了一些傳教士翻譯的書,又融入了他對儒家公羊學的一些理解後,雜糅了一些基督教思想,就發明了自己的一套歷史哲學。

  康有為在認識論上持有一種獨斷論的樂觀主義,認為真理已經在他手裡,因而凡是不贊同他的各種政治文化主張的人就成了大奸大惡的反動派了。而對於穩健派來說,他們常說的話是“為國致太平與養生求不死,同為人間的兩難”(郭嵩燾語),他們所持的是一種認識論上的悲觀主義,因此他們深知改革變法的艱難,更強調政治家的必備素質:政治上的審慎與成熟。

  康有為的變法是力圖構建一個目標導向的社會秩序,這個目標導向就是歷史的最終目的——大同世界。穩健派沒有提出這種目的取向的社會秩序,毋寧說他們更強調的是規則導向的社會秩序,更重視典章制度的重要作用。穩健派的綱領是張之洞的“中體西用”,這種主張認為中西體用的展開,兩者互動而漸變,最終可以推進到憲政的層次。康有為的綱領是“改制疑古”,這種主張的實際政治含義,作為康有為弟子的梁啟超曾一語道破說,有為的改制疑古實有一種政治革命的意味,就是說在康氏這裡,維新變法已經不是維新改革,而是革命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