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戰後利比亞 誰在“切蛋糕”?

http://www.CRNTT.com   2011-09-19 11:42:53  


 
  在紛紛登場的各種“緊急會議”和會晤中,如何在戰後利比亞豐厚的石油資源開發以及巨大的戰後重建訂單中多分到一些份額,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

  利比亞石油儲量估計約430億桶,居非洲首位。北約空襲前每日原油產量約160萬桶,雖僅占全球原油供應量的約2%,卻屬全球少數的高質量低硫輕質原油。作為歐洲最重要的油氣來源國之一,利比亞的石油產量88%出口到了歐洲,其中出口意大利的占出口總量的28%,法國占15%、德國和西班牙各約占10%。戰前,意大利是在利比亞擁有最多石油開採與生產份額的西方國家。對此,自認為對利比亞反對派的勝利立有汗馬功勞的法國自然不會買賬。有報道說,利反對派曾以石油利益換取法國的支持,承諾戰後法國可以控制利比亞35%的石油生產。法國外長阿蘭.朱佩也不加掩飾地把法國介入利比亞軍事衝突稱作是“對未來的投資”。有“投資”就必然要著眼於“回報”。可以預計的是,不僅歐洲國家與美國之間,即使是參戰的法國與意大利,甚至包括與阿拉伯國家卡塔爾之間都將有一場爭奪利比亞石油開採權益的博弈。

  除了石油蛋糕的分割以及對將以萬億美元計的重建訂單的爭奪以外,主導利比亞未來的政治發展方向並將其納入由法國總統薩科齊倡議成立的“環地中海經濟圈”(卡扎菲過去拒絕加入這一機制),則是法國等歐盟國家更遠的戰略謀劃。這個計劃除了包括一些歐盟國家,還要囊括地中海南岸的埃及、突尼斯等北非國家以及地中海東岸的以色列、叙利亞、卡塔爾等中東地區國家。這個“經濟圈”的建立,不僅可以為歐洲的戰略安全建立緩衝區,而且有利於其經濟版圖的擴張,增強法國、歐盟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從美國方面來看,雖然其在利比亞的石油權重並不大(美國僅有1%的石油是從利比亞進口的),但因其參與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也花費了近10億美元,因此美國也絕不甘心在這場利比亞戰後利益分割中充當看客,一些美國石油公司如康菲石油公司、馬拉松石油公司等也摩拳擦掌希望進入利比亞。另外,與其歐洲盟國所不同的是,作為擁有全球利益的超級大國,美國還從全球反恐戰略以及利比亞未來發展對此輪北非中東國家動蕩以及未來該地區格局演變等深層次的影響來“掂量”利比亞的份量。美國是否打算把其成立多年卻在非洲始終找不著落腳點的“非洲司令部”最終安頓在利比亞,已成為人們觀察的另一個焦點。

  作者:賀文萍 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

  來源:2011年9月1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8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