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雲:緬甸融入世界與中國的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11-10-17 11:47:32  


 
  從上述變化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緬甸希望融入國際社會的意願,也就是說緬甸自身希望“變”。首先,緬甸從1962年後一直處於游離於國際社會的封閉狀態。但是,在冷戰期間,她的兩個相鄰大國中國和印度也都選擇了“經濟鎖國”政策,緬甸不感到孤單。然而冷戰後,特別是過去的十年時間里,這兩個鄰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經濟的發動機,而緬甸仍然處於經濟落後的狀況,這就對其構成巨大壓力;第二,緬甸從1997年加入東盟(亞細安)後,在政治上成為了東盟的負擔, 2014年,緬甸希望成為東盟主席國就必須開放,改變形象;第三,緬甸的經濟落後已經嚴重威脅東盟在2015年實現共同體的目標。2009年緬甸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551美元,處於東盟國家中最低水平,相當於新加坡的1/68。

  西方國家對於緬甸態度的“突變”的主要考慮則在很大程度上同中國有關。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美國的主流輿論就已經開始傾向於宣傳“制裁無用論”和“中國壟斷緬甸論”。韋伯參議員批評美國對於緬甸的“忽視”將會讓緬甸成為中國的一個省。《紐約時報》在2010年末發表了題為《是結束制裁的時候了》,這與之前美國利用制裁推進作為推廣民主人權的傾向的變化。簡言之,為了平衡所謂的“中國影響力”現實主義,美國似乎可以暫時放鬆追求“價值觀”的理想主義。

中國在緬甸變化中的積極作用

  與上述變化相對照的是,中緬關係出現了一些出人意外變化。9月30日,緬甸方面突然宣布已開工的中國中標承建的在伊洛瓦底江上的密鬆水電站停止施工。該項目合同金額價值36億美元,還是中緬達成協議的7座水電站中的第一座。這一事件引發了各種猜測,《金融時報》認為這是緬甸向西方示好的最明確的信號和希望制衡中國在該國影響力的表現。《日本經濟新聞》的社論將此看成是雙方關係的摩擦。筆者認為上述判斷有悖於中國在緬甸產生變化中起到了積極作用的事實,也低估了中緬友好關係的基礎。

  過去十年里,西方國家可以說基本上拋棄了緬甸,對於美國來說該國唯一的價值似乎就是用來做美國價值觀的反面教材和實驗經濟制裁的有效性。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積極開展經濟接觸,到2010年底中國對緬甸的累積投資額達到了167億美元高居榜首,占緬甸吸收外資總額的近一半。正因為中國與緬甸的經濟交往讓緬甸人有機會看到中國發展的成果,激發了他們求變的意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