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冷漠是怎樣煉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1-10-21 10:46:42  


在小悅悅出事後,有十幾個路人依次經過但都沒有對其進行救助也并未打電話報警,盡管這一行為是陸續發生的,并非屬於圍觀而產生的但也是一種從衆行為,這種心理也許源自“別人都沒做我也不會做”。
 
  ■ 從眾效應:讓人類更傾向於服從大多數

  從眾效應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常被稱為“羊群效應”。人們會簡單追隨大眾所同意的,而不去思考事件的意義。如果多數人認可的,即使是錯誤的,我們也會很容易的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從眾效應給人的壓力,不僅僅會在人群中產生,對於習慣了從眾的人,還會形成一種心理模式,即使在單獨行動時,仍然會按既有的模式去做。在小悅悅出事後,有十幾個路人依次經過但都沒有對其進行救助也並未打電話報警,儘管這一行為是陸續發生的,並非屬於圍觀而產生的但也是一種從眾行為,這種心理也許源自“別人都沒做我也不會做”;或者就像在1964年美國紐約昆士鎮的克尤公園謀殺案一樣,圍觀者事後認為“別人已經報警了”。從這一層面來看,依次經過的路人反應的是一種錯誤的從眾效應。

  ■ 破窗效應:惡會在人群中傳染

  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曾提出一個“破窗效應”,其核心意思是:若一幢建築物被打破了一塊窗玻璃,且沒有及時更換維修玻璃,那麼路過這幢建築物的人們就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去打爛更多的窗玻璃。如果這些破窗戶仍舊得不到及時維修,那麼還會繼續產生其他破壞行為。

  對於這個理論,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他曾進行過臭名昭著的“監獄試驗”)用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進行了證明。津巴多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停在了社會底層聚居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另一輛停在了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車不僅敞開了頂棚,而且摘掉了車牌,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在帕洛阿爾托的這輛,停放了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津巴多幹脆用錘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數個小時,它就被偷走了。

  “破窗理論”背後的深層原因並非是紐約的居民比帕洛阿爾托人更冷漠,而是這種冷漠在開了一個頭之後,在群體中產生了傳染。小悅悅兩度被汽車碾壓,經過的18個路人並沒有對其進行救助,也正是驗證了“惡”或者說“冷漠”在人群中的傳染。

  □ 結 語

  人變得冷漠的原因也許並不能用這一系列的心理學常識進行全面解讀,人也有選擇懦弱的權利。面對情感道義的風險,選擇逃避似乎又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於社會而言,不能任由這種冷漠和懦弱將世界變成荒漠。

  (本文來源:網易新聞《發現者》No.158/2011年10月21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