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的大衆倫理和道德習俗

http://www.CRNTT.com   2011-10-23 09:16:26  


 
  德國倫理學家莫裡茲.石裡克說,倫理應該是一門科學,除了認知方面的作用,還有“人情”的用途。但是,這二者之間一定要有所區別,因為“再沒有比一個倫理家變成一個道德說教者,從一個倫理研究者變成布道人更大的危險了。”石裡克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學者,他也許會把像艾米這樣的專欄主持人看成是“說教者”或“布道人”。 

  普通的美國人並不是什麼學者,但他們卻很在乎道德習俗,所以才會有像“過分用功者”這樣的詢問者。道德習俗是被社會認可的待人處事方式,如父母對子女負有責任,答應了的事情不做到,就要道歉;政治家以公共身份說話時不得撒謊;勝者對負者不要得意洋洋;不要吹噓自己的才能;游手好閑地生活是不對的;憑良心是對的;不應虐待動物;不應以暴力解決分歧;一個人的意見再不受歡迎,也應當讓他發表;誣蔑競爭對手是不對的;借東西先得徵求別人同意;不應嘲笑有殘疾者;善意的謊言是允許的;不應公開對敵人幸災樂禍;故意殘害是錯的;對朋友應該忠誠;應保護別人的隱私等等。

  一個社會只有在細小的地方經常在意道德習俗,才有希望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作者:徐賁 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 來源:2011年10月20日08:39南方網 

延伸閱讀:美國“富二代”的價值觀

  2011年10月17日08:38南方網 徐賁 知名學者

  我認識一位從中國來美國的暑期交換學生,她告訴我一件她覺得奇怪的事情。她寄宿在一個美國人的家裡。這家夫婦倆都是律師,有4個從上高中到小學的男孩。那個人家房子很大,有游艇和私人飛機,非常富有的樣子,生活卻很簡單。有一次,父母兩人出外度假,臨走前在家裡的大冰箱裡為留在家裡的4個孩子放好一模一樣大小的4份食品,不分大小,每人一份。而且,還給他們每人分配一份工作,修整草地、洗游泳池、清理廚房、厠所等等。這4個孩子,大的食品不夠吃,小的吃不了。大的向小的要,小的就以代做自己那一份家事為條件,把吃不了的分一些給大的。 

  這確實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說它典型,不是說它擁有的財產(這個家庭顯然要比許多其他美國家庭富有),而是說它的價值觀。

  第一是平等,父母分配食品,4個孩子無論大小,每人都是一個樣的一份,幾乎不近人情,難怪我的朋友覺得奇怪。第二是財產觀,每個孩子分得一份,那就是屬於他的。如何支配這份財產是他自己的事情。第三是理性協商,大孩子不夠吃,不能恃強淩弱,到小的那里去搶。他要取得額外的食物,就必須通過他們彼此認可的公平交易向小的去交換。這種交換是理性的,而孩子則懂得講理,能夠運用這種理性。

  這些講理的孩子沒有一個是不自私的,他們並不願意無代價地把食品分給別人,或無代價地替別人幹活。孩子們雖然都自私,但卻都受洛克所說的“榮恥心”(Es-teem and Disgrace)約束,知道什麼是可以做到(交易),什麼是不可以做到(硬搶)。洛克說,“榮恥心”可以將人引向理性之善,看來適用於這個美國人家的孩子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