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魯迅解剖辛亥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11-10-24 15:03:31  


魯迅(1881-1936)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訊/“辛亥革命雖然改朝換代,但同樣逃不出‘歷史怪圈’,如魯迅說的:中國只有兩種時代的循環,‘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光明網今天登載那秋生的文章“魯迅先生解剖辛亥革命”: 
  
  1921年紀念辛亥革命10周年之際,魯迅於北京《晨報副刊》上發表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這部小說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時期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辛亥革命既是阿Q生活的時代背景,也是阿Q的人生歷程,以及命運的歸宿。魯迅站在啓蒙思想的立場和角度,關注這場巨大的社會變遷,以及文化轉型時期人文精神的困擾和出路等問題,並對改造國民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倦的探索。

   過場

  環境,是人物活動和事件發展的社會背景。

  風傳的“革命”和“革命黨進城”,給未莊帶來了“大不安”,於是全村的人心“很搖動”。《阿Q正傳》的第七章《革命》,開頭就渲染了這種特定的環境氣氛。接著,就引出來阿Q一系列的“革命”夢想與行動……這是對“辛亥革命”的所謂“揚”。

  但是,還沒幾天,未莊的人心“日見其安靜”了,那是因為“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麼大異樣”。阿Q所期待的“革命”,卻變成了趙太爺們的“不准革命”。這真是一場虛驚啊,於是環境氣氛便急劇而下……這是對“辛亥革命”的所謂“抑”。

  後來的未莊,在第八章《不准革命》中,“寂靜到像羲皇時候一般太平”,似乎一切都沒有發生過,至多出現在阿Q的夢境裡,環境氣氛也就回到了先前的狀態。

  魯迅使用“先揚後抑”的描寫手法,在時間上也採取了“黑夜白晝黑夜”式的回歸結構,其意圖在於揭示“辛亥革命”的走過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