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南懷瑾:文人到過四川,一生無憾

http://www.CRNTT.com   2011-11-09 15:23:40  


 
  我很想念灌縣靈岩寺

  問:您是什麼時候到靈岩寺的?

  南: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我在山上經傳西法師介紹認識了我的老師袁煥仙。

  問:當時灌縣離成都有點遠,您是怎麼去灌縣的?

  南:坐車,有一條馬路,也有汽車,不過路太爛了,坑坑窪窪的,跑得慢,票價記不得了。當時在四川大後方流行一首詩,根據古詩改編的。原詩是“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經過四川人一改,就成了“一去二三裡,拋錨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

  問:當時靈岩寺的住持是傳西法師。

  南:傳西法師是我的老朋友,我在靈岩寺學佛。他那時還是華西大學的教授,講的內容是《愛的哲學》,轟動一時啊。那時靈岩山住的都是什麼人?錢穆、馮友蘭、李源澄、王恩洋、郭本道、曾子玉、程天放……李源澄在靈岩寺的下院鐵佛寺辦有一個書院,學生、老師都是他一個人,“艱苦卓絕,始終不退”。

  燕京大學教授郭本道當時把燕京大學圖書館的全套線裝《道藏》搬到這裡,不帶過來不行啊,就會被日本人拿走。原來我看不到,這次看到了,平時我們哪有機會看到那麼多書啊!

  問:馮友蘭也在山上?

  南:馮友蘭先生也在山上住了三個月,讀了《指月錄》,他下山以後去教書了,在重慶出版了《新原人》。

  問:當時靈岩山上真是名流匯集啊。

  南:靈岩寺本來是個小廟,抗戰時期,一群避難的文化界朋友都來到這裡,他們都是傳西法師的朋友。靈岩山不住和尚,卻住了一批文化人,老實講啊,包括馮友蘭、錢穆、袁老師、賈題韜啊,都欠傳西法師的情。我們吃他,住他,被他供養,我們也笑他,專門供養我們這一群文人。傳西法師說,不管啦。他還非得要供養。我們四十年代在靈岩寺住的那一段,有感情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