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世界經濟危機與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1-11-15 10:30:07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11月15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世界經濟危機與中國”,論說如下:

  中國經濟格局不可避免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在世界經濟日趨危機的環境中,中國如何求生存和可持續的發展呢?在應付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中國有很多積極的經驗,但也有慘痛的教訓,需要對兩方面作理性的總結。

  盡管中國面臨越來越大的外在壓力,也會維持較快的發展水平,但再也不能也不應該扮演世界經濟救世主的角色了。2008年危機發生之後,中國政府馬上推出了數量極大的配套來應付危機。較之西方任何政府,中國政府的舉措更為有效。在西方,政府可以動用的主要舉措有兩個方面,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過,財政政策因為政府過高的債務而受到限制;同樣,貨幣政策也很難奏效,因為各國的利率已經很低,甚至趨近於零。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政府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財政能力最強的國家。過去數十年,國家稅收每年以兩位數增長。中國的貨幣政策也較之西方的有效。隨著金融體制建設的推進,中國政府在使用貨幣政策來調節宏觀經濟方面,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不過,中國政府最主要的優勢在於,與西方各國政府不同,中國政府擁有一個龐大的國有經濟部門,控制著中國這個世界經濟第二大國的實體經濟命脈。就是說,除了財政和貨幣杠杆,中國政府還具有經濟杠杆。應當說,這個經濟杠杆是所有西方政府所沒有的。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有效性,主要是因為這個杠杆。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應付危機方面,中國經濟模式比美國模式更為有效。這也是這些年一些人對中國模式抱過度樂觀的根源。

  在西方,對財政和金融杠杆的過度使用,不僅導致了這些杠杆的失效,也導致了很多負面的效應。在政府債務過大、利率趨向於零的情況下,這些杠杆如何再繼續發生作用呢?無論是財政還是金融杠杆,大量的錢流通到金融領域,導致金融領域“流動性”過剩。金融領域的複蘇不僅沒有促成政府和社會所需要的實體經濟的複蘇,反而促使著金融領域走向政府和社會目標的反面,即進行更大規模的投機炒作或者“金融工程”。

  也要清醒意識到,中國政府對經濟杠杆的過度使用,也在導致幾乎具有同樣性質的惡果。實際上,現在看來,2008年危機之後中國的應對舉措,是在對經濟危機懷有深刻恐懼感的情況下出台的。當時的中國本身並沒有危機,政府的任務只是防止危機擴散到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