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不讓複旦學生上課者,非“梁朝偉”

http://www.CRNTT.com   2011-11-21 14:26:50  


 
擠了教學科研寶座的不是娛樂,而是官僚化 
 
  學生會是個小官場,上演各種“怪狀”

  此次風波中出來說明的組織者是複旦學生會,它是受團委領導的學生組織。幾乎所有中國大學都是這樣,學生會並非自治團體。而複旦學生會的文章也被批為“官樣十足”。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陳偉前不久發表了一篇有關學生會的“博文”。該文一經面世,立刻引來熱議。陳教授的文章分析說,現在大學學生會幹部為了爭取相應的利益,一心追求讓(團委)領導高興,遵從的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官本位和奉行形式主義。由此,“在這種氛圍中成長的學生,不懂公民美德、公民自治,進社會了還是搞官本位、阿諛奉承,他們能力越強,危害越大”。今次的複旦武警班風波中,恰恰也印證了陳偉教授的一些思考。

  事實上,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之前就在開學典禮上直斥“學生官場怪狀”,並批評現在部分學生“跑官要官”,功利心重。

  好的學生會不止維護學生利益,更能培養公民意識

  有人做過比較,結果發現學生會不管在中外,他們的書面宗旨都包含為學生爭取利益。其實,中國內地之外的學生會也非常政治化,也培養未來的政治明星。2006年,一位中國女孩成了哈佛研究生學生總會的主席,國內媒體鋪天蓋地地報道她是“哈佛總統”,據稱,有三位美國總統都做過哈佛的學生會主席。

  事實上,在美國,學生會其實是被叫作“Student Government”(學生政府)的,而學生聯合會(Students' Union)通常指的是學生活動中心。大部分大學的這個“政府”和真正的美國政府一樣,也搞“三權分立”,行政、司法、立法,三個分支有模有樣。每一個學生政府成員都是由同學們自己選出。誰要當學生政府成員,就必須從競選活動開始,最後由全體學生投票表決。每到競選,總是熱鬧非凡。而在香港也是這樣,要競選,就要拉票,要有自己的“施政綱領”。

  所以,不少評論認為,學生會除了服務同學的利益外,更培養著公民意識,同時也培養了未來的政治家,只是他們學的是如何去競選,如何去服務同學,而不是請客吃飯、討好老師、上級。

  不過,要想“官僚化”消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事實上,國內也有學校嘗試過學生會直選,不過選完主席之後,一切好像就悄無聲息,也有不少學生抱怨,主席競選時承諾的服務沒有做到。這是因為,學生會還是不獨立,依然有團委管,也不像別的國家和地區的學生會那樣,有著獨立的資金來源。這同經濟不獨立的人很難“斷奶”是一個道理。

  考察學生會的起源,就是來源於學生的自治。中世紀後期的意大利,學生掌管著學校一切,這應該是人類歷史上學生自治的巔峰,學校一切權利都在學生手中。然而,隨著政府提供教育經費,並收編學校,這種獨立性就蕩然無存了。早期美國大學照搬了英國高校的模式,主要目的是培養牧師,所以學校被稱為學生的“代理父母”,非常權威,遑論學生自治。

  可是,從上個世紀50到70年代開始,有一場全球性的大學生變革展開。學生們取得了一些自治的權利,甚至能夠參加校董會(比如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有12名董事,其中有2名是學生),美國是最明顯的例子。這種轉變伴隨著一場“教育市場化”(非“教育產業化”)的運動,學生的學費成為高校經費的一個重要來源,不再是免費或者出很少錢,相對的,權利也就加強了。另一方面,1969年的“廷克訴梅德因獨立社區學區案”中,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們最後裁定了大學生是擁有完全權利的人,高校不能因為推測他們的行為有可能危害學校的秩序來限制他們的權利。本案意味著學校對學生的行政控制權的弱化。美國在1971年的憲法修正案中將選舉權的法定年齡從21歲改為18歲,這就代表著大學生如果年滿18歲,就能夠享有所有成年公民的權利,他們的參與地位從此得到了法律的認可。這一系列的變革都讓學生的權利重新得到重視,也給予了學生會這樣的學生自治組織基礎。

  當然,在大學還是行政化,民辦高校還是舉步維艱的時候,要想學生會不官僚實在困難。要想培養出大師來,更是奢談。而學生會官僚化同“輕教學質量重論文數量”、學生功利化等現象其實都是同根同源的。

  功利主義的心態必然侵蝕大學的學術精神和社會責任,這種功利主義的心態也會影響到學生的選擇,使他們變得短視,流於平庸,不能保持對所行領域的強烈興趣,也就失去了在未來擔當起重要責任的能力。——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今年在開學典禮上的演講(來源:騰訊評論今日話題2011年11月20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