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道德解體的根源

http://www.CRNTT.com   2011-11-29 10:43:47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11月29日訊/“可以確切地說,中國社會道德的解體是經濟、社會和政治三者之間以GDP主義為核心原則之下相互作用的結果。這里GDP主義是核心因素。”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中國道德解體的根源”如是說,詳論如下:

  中國社會道德處於解體之中。道德必須重建。要重建道德,就首先必須理解導致道德解體的根源。當社會處於憤怒氛圍的時候,人們就很難理性地看問題,也很難理性地選擇道德重建途徑。對道德的衰落不能冷漠,道德的重建也需要激情。不過,激情很容易導致人們對道德衰落或者重建的意識形態化的診斷,就像古人所說,“病急亂投醫”。要找到有效的重建方式,就必須對道德衰落的根源進行理性的分析。

  那麼,中國社會如何看待今天社會的道德衰落的根源的呢?簡單地說,左派指向市場經濟,認為市場經濟是根源,而自由派則指向權力,相信是政治權力導致道德衰落。盡管還存在著其它不同種類的看法,但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左右這兩大派看法占據了大部分論討空間,而且兩派極其分化,沒有任何共識。它們之間的爭論與其說是對具體社會環境和政策的爭論,倒不如說是對各自所信仰的意識形態的辯護。結果,自然對道德的重建並沒有什麼真實的用處。

  一般而言,左派的理論來自馬克思及其相關的新馬克思理論的各個變種。馬克思強調資本對社會道德的負面影響。資本的本質就是要把一些事物,包括社會關系,商品化和貨幣化。社會關系的商品化和貨幣化導致了社會道德的衰落甚至解體。這個分析並沒有錯。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左派指向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經濟的發展。比較極端的左派相信這些都是鄧小平的錯。如果不是鄧小平把市場經濟引入中國社會,中國社會不至於面臨道德解體危機。這些人因此開始懷念毛澤東起來,把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視為是一個道德高尚的社會。有人甚至提出要回到毛澤東時代。這種看法在年長者那裡流行,懷舊是今天中國社會的一大趨勢。更重要的是,這種情緒也存在於那些並不理解毛澤東時代到底是怎樣的年輕群體之中。和年長者不同,年輕人認同毛澤東不是根據生活經驗,而是根據對毛澤東思想的文本解讀。

  但左派面臨兩個大問題。第一是如何解決。馬克思從資本的本質出發分析了道德解體的根源,但並沒有找到解決方式。馬克思主義的解決方式是消滅資本主義,消滅市場。因此,所有共產主義國家當時都把消滅資本主義作為自己的政治目標。但很顯然,這個人類歷史上的大試驗已經被證明為失敗。無論是斯大林版本的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還是毛澤東版本的中國社會主義,最後演變成貧窮社會主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