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本熱衷“首相訪華”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11-12-26 09:06:40  


 
  就日本而言,它對發展中日關係的態度呈現出明顯的兩面性特點。一方面,由於良好的中日關係可以滿足日本在經濟、政治、外交乃至安全上對中國的戰略性需求,所以日方對推動兩國高層訪問的積極性十足。近年來,日本首相上任後大都把訪華作為最優先的外交任務之一。2006年10月,安倍晉三上任後不足10天就來華訪問。安倍的後任如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鳩山由紀夫等,雖然在任時間都在一年左右,但也都“抓緊時間”實現訪華。菅直人上任後同樣如此,只是因為撞船事件、後來又因為核事故而未能如願。就連對中日關係一再拉倒車的小泉純一郎也不例外。為了實現訪華,小泉甚至不惜答應中方提出的嚴苛條件。2001年10月8日,經中日雙方一再商量,小泉終於實現訪華。小泉乘飛機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後,甚至沒有休息,就直接驅車前往位於盧溝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並向烈士敬獻花圈。這樣的安排是極不尋常的。

  如果僅從熱衷於高層訪華來看,日本似乎不乏改善日中關係的誠意。但問題是,另一方面,日本又在事關中國人民感情與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不斷加大防範和進逼中國的力度。以小泉訪華為例,其實就在一個多月以前,這位“怪人”首相剛剛參拜過靖國神社。也正是因為如此,其一下飛機就前往抗戰紀念館憑吊抗戰烈士,也就更引人注目。

  當然,在小泉之後日本首相在歷史問題上要開明得多,但卻又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現實問題”上,加大了防範與進逼中國的力度。以野田佳彥為例,今年9月就任日本首相以後,野田一方面是通過熱線電話與中方聯繫,希望早日訪華,多次表示要促進日中之間的戰略互惠關係,並且在不同場合披露自己上個世紀80年代曾經參加過日本三千青年訪華活動,稱自己是“日中友好交流的孩子”;另一方面則採取“親美遏華”的外交政策,與菲律賓、越南、韓國、印度、緬甸、東盟等國家和地域組織攜手,配合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不斷強化各種防範中國的戰略安排。特別令人詫異的是,日本近來竟然聯合東盟國家,明確介入南海爭端。其他如在釣魚島、東海劃界等問題上,日本也不斷示硬,比如,近年來不斷強化保衛所謂“西南諸島”的軍事布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