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小康社會”過時了?

http://www.CRNTT.com   2011-12-28 11:58:34  


各地宣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橫幅很多。
    
“小康”被扶正,成改革旗號   

  70年代末期舉著“小康”旗號改革,其又成為了進行中國式現代化的合法性象徵

  改革開放以後,“小康”構想被賦予了科學內涵,上述的種種錯誤政治解讀才不再見諸報端。實現四個現代化,是建國以後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提出的奮鬥目標。十年文革後國民經濟幾近崩潰,1978年的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又提出了中國未來23年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全面躍進”的規劃,此後倡導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在先後組織國內外考察以後,中共提出了區別於西方的“中國式的現代化”。

  1979年12月6日,中共領導人將這種“中國式的現代化”概括為了“小康之家”:“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所以,我只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小康”意味著“還不富裕但日子好過”,人均GDP達到八百至一千美元就算是小康生活

  小康社會,其實是給“中國式的現代化”定出了一個標準,把黨的戰略目標和群眾的生活聯繫起來,使抽象的經濟發展戰略變成與每個中國人利益相關的具體的、明確的發展目標。“小康”作為“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就是還不富裕,但日子好過”。具體量化上,參照了西方社會衡量國家或地區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小康之家”這個籠統的、沒有任何量化指標概念確定了人均1000美元的標準。

  經過實地調研、計算和研究各種條件,包括國際合作的條件,中共在1980年10月首次把一千美元的目標調整為800至1000美元。此後,又對如何實現小康社會提出了自己的設計和規劃,提出了爭取20年翻兩番;即10年翻一番,第二個10年再翻一番,“到本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八百至一千美元,進入小康社會。”這樣的路線設計,其實是“為了把目標放低一點,防止產生急躁情緒,避免又回到‘左’的錯誤上去。”
  
  在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各地湧現了“致富奔小康”的帶頭人。 
   
  “小康概念”的提出在當時考察了國內國際經濟環境,有助於將經濟建設納入正軌,也是給國民許諾
“小康社會”概念的提出,在當時的中國其實頗具現實意義。一方面是文革對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另一方面,國際經濟局勢也給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帶來了巨大壓力。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資料,1980年以美元計算的人均年國民生產總值,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這五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平均數是10588美元,而中國僅為290美元。像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居民生活水平也高於中國的生活水平,印尼穀物產量是5100億市斤,而1978年中國穀物產量僅為531億市斤。亞洲四小龍也是在此期間踏上歷史舞台。

  社會主義國家也走在我們前列。1976年,蘇聯國民生產總值是9370億美元,是美國的一半左右。從1947年到1977年,南斯拉夫社會總產值增加了5倍,平均每年遞增6.1%,人均國民收入從1947年的200美元增加到了1977年的1600美元。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如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蒙古和古巴等國家,無論是工業發展還是居民生活水平都超過了中國。基於上述背景,從務實的角度提出了建設“小康之家”這樣的“中國式現代化”理念,既符合了中國國家建設的現實,也是給國民的一個可以期待的許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