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錯誤解讀貨幣政策會誤大事

http://www.CRNTT.com   2012-01-14 09:12:52  


貨幣政策不是非緊即鬆的兩極變化
  中評社北京1月14日訊/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12月CPI同比上漲4.1%。據此,該如何認識現在的價格水平,又如何判斷2012年價格走勢,尤其會否改變貨幣政策的取向,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上海證券報發表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文章分析,首先, 4.1%的CPI同比增長並不意味著價格水平在大幅下降。一般CPI的同比價格水平分析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來自翹尾影響,即前一年的價格水平對次年通脹的影響。換句話說,翹尾影響並非當年價格水平的上漲。當年的真實價格上漲情況是由第二部分“新增”因素決定的。按照翹尾因素的影響規律,每年的12月,上年對當年的所謂翹尾影響應該為零。所以,2011年12月4.1%的價格水平同比上漲幅度,應該全部來自新增因素。從“新增”意義上來說,12月通脹水平並不比7月 6.5%的全年最高同比通脹水平低多少。因為7月6.5%的增幅中至少有3.5%的翹尾因素。顯然,從同比增長的角度看,說通脹水平大幅下降顯然過於樂觀。去年以來,宏觀調控把抑制通脹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調控政策是大力度、全方位的。通脹水平同比從高位有所回落或者說漲勢放緩應該是政策調控效果的顯現。

  其次,2012年的價格水平仍然可能在4%左右的水平上。2011年經歷了這一輪通脹的最高位階段。在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的大環境和國內各種矛盾交織影響下,通脹形成因素非常複雜,國內有貨幣因素、非貨幣因素,比如,心理預期對生產者和消費者行為的改變;食品因素和非食品因素,比如,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要素價格機制的改革,投機和無序漲價行為都對通脹上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推動作用。輸入型通脹,資本的大規模流入增加了國內流動性壓力,大宗商品價格推動原材料價格成本上漲,從總需求、總供給兩方面推動國內通脹上行。通過政策全方位的調控,通脹水平終於從6.5%的高位平穩回落至4.1%。但是通脹形成因素仍然存在,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上升,要素價格機制的調整勢在必行,原材料價格的高位震蕩,從成本角度對通脹仍然有不小的壓力。前期勞動力工資上漲對消費的影響向最終消費價格的傳導可能在逐漸顯現。由此,今年的通脹可能仍然會在3.5%至4%的水平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