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央視春晚節目單之淺析

http://www.CRNTT.com   2012-01-19 15:44:42  


據稱央視龍年春晚衆星"戰袍"奢華至極。圖為總政歌舞團青年演員雷佳,其當日將穿如此一套華麗服飾,由於衣服上掛著的飾品太多,走路的時候有些珠子都掉在了地上,其言:“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啊”。
  中評社北京1月19日訊/春晚30年了,最近透露出的央視春晚節目單中,30年金曲聯唱自然要主打這張懷舊牌。而春晚的點滴新聞也照例吸引人們的眼球。不過關注度之下,春晚的儀式化已經定格,從中尋找新鮮感,怕是不容易的。

  春晚暫定的節目單出來了,其實沒看出與往年有啥大的差別。當然,其中不乏新聞,比如傳統的結束曲《難忘今宵》在彩排中沒有出現,比如趙本山的小品搭檔引起了話題等等。不過仔細看看,這些似乎都不是新話題。

  一眼看去,雖然也不乏新人,但今年春晚打的是懷舊牌,費翔、韋唯、李穀一這些消失已久的歌手,又重新露面了。記得上中學時就在看他們,看到了不惑之年,仍然還是這些演員,實在難說他們還能帶來怎樣的驚喜。閉著眼都能看到那台晚會的景象,總之,是一片歡聲笑語、鶯歌燕舞、舉世歡騰。

  今年媒體談起春晚,流行一個詞叫“老臉”,前些日子,有網站還搞了個“觀眾再也不想看到的十張老臉”,比較了一下名單,大多數 “老臉”都在,像趙本山、黃宏、馮鞏、蔡明、郭冬臨等。有網友說,中國首富都換了好幾輪了,唯獨春晚的“老臉”從來不變,看來確實如此。

  很早就聽說,龍年春晚的主創團隊打起了“年輕牌”,導演組的多半是80後。當時有人說年輕就能創新,看上去,這可能是一個偽命題。雖說年輕人激情四溢,更少束縛,理應看得更遠,但能否給創新者提供一個自由、寬鬆的創作空間,才是春晚能否創新的關鍵吧。

  其實,客觀地說,今年春晚演員的整體實力,在近年中算是最強的了,像王菲、劉歡、孫楠、陳坤、薩頂頂這些實力派明星,都加盟了春晚,看得出春晚導演組還是做了很多努力的。

  之所以對春晚的創新很難抱有期望,倒不是因為它有什麼導演、選了哪些演員,而是因為春晚的程式化,想要做出任何創新,空間可以說都小之又小。

  春晚一直試圖用一種情感力量,來影響人們對現實的理解。如果春晚真想改革創新,如何實現平民化與藝術化的表達,才是它真正要克服的難點,如此春晚才有創新的可能。

  今年語言類節目只有8個,兩個相聲和6個小品,可見語言類節目在春晚,被進一步地削弱。語言類節目在春晚一直有複活民間話語的功能。比如小品,因最早選擇了方言,以及避開了崇高話題,關注底層百姓生活,一度受到觀眾的喜愛。但相聲小品在春晚被快速改革,雖然後來的語言類節目,仍保持著娛樂的低姿態,但社會的複雜性,在其中基本消失,新鮮感也就隨之慢慢喪失了。

  是當下沒有新鮮的喜劇明星嗎?我看未必。北京相聲小劇場很多,每次去看,都能發現一些新鮮面孔,喜劇功底了得。早年走紅的郭德綱不說,近年出現的像高曉攀領銜的嘻哈包袱鋪、徐德亮領銜的相聲俱樂部、賈玲領銜的新笑聲客棧、羅峰領銜的樂豐齋、李鳴宇帶班的鳴樂匯等等,麾下都是藏龍臥虎。

  很多時候,昨天剛發生的新聞,今天就成了他們相聲中調侃的對象。奇怪的是,春晚導演似乎對這個蓬勃的民間劇場,從來沒有關注的興趣。

  不過,隨著地方衛視各種名頭的春晚越來越多,已使央視春晚在除夕夜的分量,變得越來越輕。比如去年北京電視台,就一口氣弄出了七、八台春晚,其中“網絡春晚”竟然天天都有。

  今年湖南衛視的春晚,也打出了懷舊牌,請來了久已失蹤的楊鈺瑩,可能也是想爭奪一點懷舊的觀眾。網絡和微博的普及,使民眾的選擇越來越多,各類春晚雖讓人眼花繚亂,但能吸引觀眾的卻越來越少,這表明舞台聯歡的這種春晚模式,可能正在走向衰落。

  從這個意義上看,今年的央視春晚,雖然排出了一個較強的陣容,但能否改變頽勢,還真不好說。(2012年01月18日11:42 來源:新京報 作者:葉匡政)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