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國為何“四周皆敵”

http://www.CRNTT.com   2012-02-05 10:08:54  


 
  理論的認識還需要放置一個更長的歷史發展框架裡面來看中國和周邊國家的歷史關係,我們才可以認清楚這個關係的變化,它是怎麼來的。在歷史上,中國和周邊國家之間的國際關係模式,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840年之前的這個歷史時期,它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中國通過朝貢體制建立了天下秩序,這是一種跟歐洲完全不一樣的國際關係模式。第二階段是從1840年到1945年,是以歐洲列強為中心的。為什麼是1945年,因為1945年是一個關鍵點,我看了美國的一個外交員叫史學家孔華潤主編的《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他指出一直到1945年整個歐洲的秩序還不是由美國控制的,還是歐洲,美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雖然上來了,但是外交上還依附於歐洲,所以1945年是一個歷史轉折點。第三個階段是從1945年代1990年,以美蘇兩個超級國家分享世界霸權權力為中心。在美蘇分享世界權力的格局下,中國不是蘇聯的敵人就會是美國的敵人,所以不是倒向蘇聯就要倒向美國,東南亞國家也是,是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的。第四個階段是1990年代至今,以1990年代前蘇聯瓦解和東歐劇變為標誌事件,中國通過改革開放逐步崛起,世界出現一超多強格局。從國際秩序的穩定性角度看,前三者是一個相對穩定性比較高的秩序結構,最後這種一超多強是一個不穩定的秩序結構。也正是因為國際秩序的不穩定結構,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使得國際政治中的錯誤知覺會更容易產生。

  從現有的國際秩序類型看,主要有以下四種,一個是霸權秩序,即在國際體系里有一個絕對的霸權國家。第二個是均勢秩序,我們看整個歐洲的歷史,幾乎是一個均勢力量發展的歷史,英國、法國、德國都有過想重新統一歐洲,建立霸權國家的企圖,但是在歐洲的均勢力量下都瓦解了。第三個就是朝貢秩序,古代中國是這樣一個範例。但從現實看,美國和東亞的關係秩序裡面,實際上存在一個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朝貢秩序,為什麼?你看整個的東亞這些國家的主權是不完全的,它的政治主權是獨立了,但是它的軍事主權,幾乎都是由美國托管的,韓國,日本,軍事主權是由美國托管的,由美國提供了這些國家的安全保障,這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朝貢秩序。第三個就是共同體秩序,現在的歐盟就是這個秩序。現在有學者提出,東亞能不能成為一個共同體,建立類似歐盟的共同體秩序,我個人以為這是中國崛起和周邊國家的安全困境要考慮的重要議題。我們下面主要分析一下大家比較關心的南海問題。我們首先看南海問題的由來,南海問題非常複雜,用孫歌的話來講,是一部互相纏繞的歷史。一個是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我查了下資料,南海50多個島礁上面,越南占領幾個、馬來西亞劃了幾個。南海問題實際上是從南越從1974年開始占領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開始的,1975年越南統一以後,大幅度南進,從南沙群島開始著手占領南沙島礁,後來西沙中國占領了。問題是從1975年到現在持續了近四十年了,但迄今為止中國外交部沒有對越南、馬來西亞尤其是越南侵占中國的島礁和南沙群島領土問題提出過一次抗議?也沒有採取任何的反制行動,這是歷史的。1979年華國鋒是向胡耀邦提出開發南海問題的,但那個時候中國剛剛改革開發,加上和越南的自衛反擊戰,政局還不穩定,可能還無暇兼顧。現實的情況是從2007年底開始,越南把南海發包出去開採,造成既成事實,整個南沙,迄今為止1140多口深海采油井,年產量5200萬噸,很快會發展到一億噸。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問題說到底就是資源問題了。雖然我們一直在向南海宣示主權,但是在國際法層面,主權的獲取一個是主權宣示,其次是有效控制,這是必要條件,而中國的海軍也好、空軍也好,還難以對這些島嶼進行有效的控制,因為在中國的海軍和空軍還沒有發動一場在200海里以外戰爭的能力。

  其次,南海問題還涉及到中國的九段線,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二戰以後,中國作為一個戰勝國,根據戰勝國對國際勢力的重新劃分,中國在海洋邊界權屬就劃了這麼一條線,即所謂九段線。因為中國是戰勝國,這條線是沒有跟任何的周邊國家進行商量測繪的,而且東南亞這些周邊國家以前很多是英屬或者法屬殖民地國家,還不是獨立國家。中國最南端是曾母暗沙,從海南三亞過去有1600海里,但它離馬來西亞只隔了110海里。我們重新再看美國的崛起,實際上是跟美國和蘇聯聯合起來對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實行解放運動有很大的關係,通過解放殖民地國家,讓它們獨立出來,從而削弱了英國和法國大量的地緣政治的戰略資源。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1950年代看中國的國際關係,以前中國是不講國家利益,講國際利益,中國是“三個世界”來劃分天下,而不是以民族國家來看國際關係。北大歷史系楊奎鬆曾經寫過一篇《60年前的中國道路》的文章,他寫的1960年代的中國道路,中國是代表社會主義國家在周邊國家進行革命輸出的,是要在周邊國家建立社會主義體制的。所以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和李光耀見面,要新加坡的企業到中國去辦企業,投資中國,李光耀給他提出一個要求,就是中國不要向周邊國家輸出革命了。

  現在已經是一個全球一體化的世界,但我們的思維,我們的世界觀是不是也全球化了,我看並不見得,現在網上民族主義情緒很強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周邊國家對中國的認識,包括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很多時候還在一個比較封閉的思維和世界觀里。其次也是跟我們目前很多資訊不對等不公開有關,我們還缺乏對國家戰略問題進行公開辯論的機制,所以導致很多小道消息滿天飛。這樣就會形成一個錯誤的認知環境。最後,我引用中國古話來結束,判斷一個人是究竟是怎樣的人,需要“聽其言,觀其行”。在國際關係里也是,國家的言行構成了雙方關係認知變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約束條件,不僅是我們要對周邊國家“聽其言,觀其行”。周邊國家對我們也是“聽其言,觀其行”,這是一種雙向互動的認知過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