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市場化改革跨越“轉型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2-02-08 08:47:55  


中國社會有必要來一場重聚改革共識的思想解放運動,從而再造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動力跨越“轉型陷阱”。
  中評社北京2月8日訊/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方之行發表的一系列講話,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證券時報發表評論員文章表示在內外形勢複雜多變、改革開放陷入停滯的歷史關頭,“南方談話”澄清了諸多是非觀念,平息了“姓社姓資”的無謂爭論,扶正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航向。此後多年間,中國人民在“南方談話”的鼓舞下,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開創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嶄新局面。這是宏觀層面上“南方談話”對於中國改革開放大業的歷史貢獻。

  微觀層面上,“南方談話”同樣給中國社會帶來了諸多生機與亮色。其亮點之一便是“九二派”的誕生。1992年,大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受“南方談話”的感召,紛紛主動下海創業,形成了以陳東升、田源、毛振華、郭凡生、馮侖、王功權、潘石屹、易小迪等為代表的“九二派”企業家。這些頗受推許的“九二派”企業家具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在企業運作上有現代觀念,他們是上世紀90年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是同期無數青少年和創業者推崇的偶像。“九二派”的誕生及其引發的社會風尚足以證明,“南方談話”促成了中國當代改革開放大潮中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文章指出,不必諱言,在改革開放三十三年、“南方談話”二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停滯甚至倒退的跡象。儘管從數量與規模層面看,中國經濟總量在全球排名連年躍升,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從質量和內涵層面看,中國經濟存在產業結構失衡、市場力量處境尷尬、財富分配不合理、發展動力難以持續等諸多弊端,這些弊端如果不予以及時矯治,中國社會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將面臨重大挑戰。

  如果說,在“南方談話”之後幾年里,是市場經濟高歌猛進主動上位、計劃經濟步步撤退被動讓賢的好日子,那麼,當下則是行政幹預再度強化、市場力量備受掣肘的尷尬時光。最近幾年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三年以來,壟斷性央企在政策眷顧下不斷擴大市場份額,政府深度介入土地收益分配並優先自我分肥,快速增長的社會財富日益向權貴階層集中,公務員考試擠破門檻加劇行政機關膨脹,如此等等,與上個世紀90年代民營企業雨後春笋般大發展、政府機關精兵簡政、“下海”創業潮風起雲湧等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反差,是中國經濟“成長中的煩惱”的表征,它提醒我們,中國的社會經濟改革出現了若幹偏差,換言之,本應繼承“南方談話”精神的中國社會經濟改革,在實踐過程中偏離了“南方談話”所內含的讓經濟發展更加市場化、讓財富分配更加公正合理的價值取向。

  在“南方談話”十八年後的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中國由此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從那時起,中國各界有識之士關於“中等收入陷阱”的討論日益升溫。這一討論所對應的社會關切,便是中國改革開放在1992年後再度出現停滯甚至倒退局面的不好苗頭。拉美等國家在經歷了高速發展之後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國的前車之鑒。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