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在“棄虛取實”中穩步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2-03-09 08:43:36  


在轉型中求得穩步減速發展是今年“兩會”關於經濟政策的共識。
  中評社北京3月9日訊/中國經濟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而“棄虛取實”,在轉型中求得穩步減速發展,爭取又好又快,已是今年“兩會”關於經濟政策的共識。這些觀點和認識的形成,始於去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完善於今年初的金融工作會議,最後經過兩會匯聚,終成立足於中國經濟現狀,決勝中國經濟未來的政策基調。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金融學院公共經濟管理學院統計系副教授溫建寧文章分析,這個政策基調,大致體現為如下四點:

  其一,轉型發展,既是經濟增長方式變革的要求,也是經濟發展階段必然的客觀要求。經濟由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轉型,聯繫著社會生產力變動的現實因素,也包容著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性。

  一方面,這是基於經濟發展原動力中“物”的因素制約。中國是個資源大國,但卻永遠不會是資源強國,對進口資源的依存度越高,經濟轉型發展的訴求就越強烈。比如,不易再生的資源、環境等,具有一次性消費的特質,通常沒有增量只靠存量。經濟發展離不開消耗資源環境物質,而這些條件客體卻日益枯竭,具有超越主觀的客觀剛性禀賦,尤其是長期粗放型、高投入增長,不但成本高企浪費嚴重,而且投入產出效率低下,致使資源承載能力不堪重負,致使經濟發展只見速度飛奔,難見社會效益同步提高,對生產要素長久供給能力傷害最大。

  另一方面,這也是經濟發展原動力中“人”的因素制約。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但卻不是人才大國,不僅智力因素對經濟貢獻度低,核心專利技術人均擁有量很低,而且創新因素對經濟推動力也很弱,具有競爭力的高附加值創新產品數量有限。高精尖技術人才的數量,30年後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甚至有限的人才中,還有人技術移民不斷流失。中國人才總量可能居世界第一,但高技術人才這種“活化”生產力,跟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形成了極其不對稱的鮮明對比。我們沒能在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方面帶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勞動生產率,不能不說是長周期高速發展背後的一大憾事。

  也許,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諸多原因中,不能不說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經營,發展過分依賴低技術含量產業模式是病灶所在。因為這些領域處於產業鏈的低端位置,對資金、技術、勞動力素質等進入門檻要求低,使用廉價勞動力低成本就能野蠻生長,只要占據資源優勢就能低端重複製造,只要超低價格就能實現粗加工產品銷售,生產要素和資源過度囤積於非技術性領域。結果,生產要素“活化”和“物化”成分結合少了契機,高技術人才最終難以脫穎而出,流水線埋沒了不少很具有潛質的人才,重大技術突破對持續推動生產力進步的貢獻就難以誕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