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震後一年:日本的變與不變

http://www.CRNTT.com   2012-03-12 09:12:46  


 
處之泰然表現依然“不變”

  三一一大地震當時,日本人確實表現得處之泰然,就是一如既往,沒有呼天搶地,也沒有就地招魂,還是井然有序照常生活。這是日本人“不變”之處。

  有人因此分析:這就是“地震列島”創造的文明。也有人說,這是日本人的“生死觀”使然。更有人說,這就是“日本人不敗”的原因。

  近年,日本有一名走紅的男高音秋川雅史,他幾乎是一曲走天涯,天天就演唱同一首翻譯歌曲《化作千風》。他所以一炮而紅,而且人氣歷久不衰,原因就在那動人的歌詞,唱出了當下日本人面對死亡時豁達的心聲:“不要在我墓前哭泣,我並沒有睡在那兒,而是化作千風……”但是,只化作“千風 ”又能解決什麼問題,改變什麼現狀呢?有人建議他,應該改唱別一首歌了。

  日本人確實外表豁達,政府也不斷宣傳應發揚“絆”(kizuna,即“紐帶”)的情感。但三一一天災人禍帶來的打擊確是太大了,在日本社會深層變化確實已開始胎動。NHK電視台的調查發現,災民之間,通過相互照顧、相互慰藉、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情感是增強了,但有38%災民同時表示,他們發現災民與一般民眾之間的感情聯繫卻變得更加薄弱了。這跟災區的重建遙遙無期,數以萬計災民離鄉背井後,32萬人依然無家可歸,被拋棄在收容所的現狀是分不開的。

社會深層“變化”在胎動

  近期一些調查報告,不僅證實了政府的無能,也暴露了一般人的冷酷無情,這就是災民不再逆來順受的原因。《讀賣新聞》2月25、26日所作調查顯示,72%的日本民眾認為,地震海嘯衝擊的東北災區的重建工作進展緩慢,這使重災區的東北地區居民尤其不滿。提到核電廠事故,東北地區更有91%民眾認為,這是“政府處理不當所致”。

  日本政府在世界主要國家的傳媒上刊登了宣揚日本人重視“絆”(紐帶)的廣告。但國內有很多事例卻表明,現實與宣傳是背道而馳的。比如,日本國內的救災、籌款等活動,就沒有外國人想象的熱烈。也許是國情不同,而他們又更習慣於仰賴政府,而非民間的互助,這是日本的慣例。其次是,日本國內沒有出現捐款巨戶,這也是籌款活動不熱烈原因之一。至今,最慷慨、最大方的捐款者,就不是正統的日本人,而是祖籍中國、移民韓國、再入籍日本的金融事業家孫正義。大地震之後,孫正義就宣布他個人即刻捐款100 億日元,以後每年加捐1億日元,直到他退休為止。這個自稱是孫武後代的富豪,他在日本的表現確實令人刮目相看。

  日本人無疑是刻苦耐勞而又堅強的民族,周而複始的地震、台風、海嘯等自然災害,不僅沒有使他們退卻,還把他們塑造成不畏艱難的民族。但是,三一一地震卻讓他們感受到了不同的體驗。

  一是超級地震,結合超級海嘯,再加上人為的核電事故,不僅造成“三位一體”的災難,還構成海陸空立體來襲的“複合災難”,這就讓日本人開始束手無策了。

  二是雖然日本人基本上已經摸熟了地震的習性,但對海嘯還是無法駕馭,不僅預警系統無效,在海上和陸地建造防波堤也於事無補,這使靠海為生的日本人,難道全要他們遠離海岸?不過,既然是自然災害,就有自然法則,也就有最終科學解圍的辦法。

  三是日本人首次嘗試到“複合災難”的威力,這次也許不得不低頭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