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伊朗巴列維國王改革失敗的教訓

http://www.CRNTT.com   2012-03-24 09:06:34  


 
  霍梅尼雖長期流亡國外,但在國內影響極大,始終堅信真主、真理、正義、道德在自己一邊,他以“簡樸、自由和公正的生活”為號召,堅持進行反對國王的原教旨主義革命。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為要淨化信仰、純潔道德、在人世間建立完美理想社會的原教旨主義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社會愈是窳敗不堪,原教旨主義的吸引力就愈大。對完美社會的追求,是深植於人類的天性之中的。 

  這樣,巴列維就不得不面對要求擴大自由民主的知識分子和要求恢復傳統的宗教人士這兩方面的反對。曾經支持“白色革命”、現在進一步要求擴大自由民主的知識分子和一部分民眾認為巴列維此時已過於保守、過於強調伊朗傳統和特色拒絕政治改革而反對他;力量強大、一直反對“白色革命”的宗教界人士和另一部分民眾卻認為他的經濟、社會政策完全違背了傳統、違反了教義而反對他。當面臨這兩種力量從相反方向的共同反對時,“白色革命”就岌岌可危了。 

  “白色革命”引起的種種社會矛盾一直未獲解決,問題越積越多,危機越來越深。胡韋達記述說:“伊朗1977年的情景,就像一群餓鼠吞噬一塊肥肉一樣。”1978年秋,對國王的反對終於公開爆發,迅速擴大。反對者來自社會各界:“工人、知識分子、市場商人、戴或不戴面紗的婦女,纏著黑色、綠色和白色頭巾的教士、孩子、青少年,穿西服的富人和衣衫襤褸的窮人。”“對人民的疏遠和苛求、工藝技術進步和政治僵化之間的明顯矛盾,是不幸的主要根源。它們最終敗壞了國王的所有工作,儘管這些工作的本意無疑是好的”。1979年1月中旬,巴列維國王終被推翻,逃往國外,“伊斯蘭共和國”宣告成立。霍梅尼的基本原則是國家決不能淩駕於宗教之上,任何違反伊斯蘭教的法律實際上都是違法的。而因爭取民主自由而堅決加入反對巴列維行列的“穿西服”的知識分子,此時方深有所悟,其中一些人後來亦不得不逃往國外。 

  當然,也有人事先看出了某些征兆,法國作家維利埃在1976年出版的對巴列維充滿贊譽之辭的《巴列維傳》一書的最後坦率寫道:“伊朗孩子們要學會讀和寫的三個詞,就是:Koda,Shah,Mihane(真主、國王、國家),說不定到了某一天,其中的第二個詞兒甚至就可能給消滅掉了。”不過,他也只說對了一半:他是根據“通則”認為經濟的發展將促進現代民主政治的產生,而沒有料到伊朗的“特例”,最終促發的卻是政教合一的原教旨主義革命! 

  “白色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巴列維始終反對民主憲政,始終認為民主憲政只是一種西方的“地域性”制度,而不是一種現代經濟制度所要求的普適的制度和價值,因此認為別人對他的種種批評只是他人以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於人。別人明明是為他好,他卻認為是害他。他沒有認識到,不同國家的憲政確會因歷史、文化傳統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和特點,但對權力的制衡、限制這種精神卻是相通的。然而他只想要現代經濟制度,卻不想要現代政治制度。伊朗人民生活水平確因“白色革命”大大提高,巴列維便據此認為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也能一直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他沒有意識到,當溫飽得到保障後,人們對貪污腐敗、社會不公便格外不能容忍。事實說明,只有權力互相制衡、限制的民主憲政才是防止、反對腐敗的有效措施和根本制度,而由皇家掌握大權自我監督的“皇家調查委員會”根本無法制止腐敗;“帝國民主”其實並無民主,已成笑談。可惜,直到臨死他都未能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白色革命”的失敗也凸現出了改革不徹底的困境。不徹底的改革必然弊病叢生,在經過了改革初期的繁榮階段因而普遍支持改革後,人們對種種弊端的感受必將越來越強烈。因此,是以繼續改革來克服種種弊病,還是以此質疑、否定改革而回到舊體制,這是身處改革/社會轉型中的人們不能不面對、不能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來源:《書屋》 作者:雷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