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馬島之爭看國家海洋維權

http://www.CRNTT.com   2012-04-13 09:31:32  


  中評社北京4月13日訊/“從英阿馬島戰爭中,中國或許能學到一些戰略教訓:成功的威懾既需要足夠的海上實力,也需要堅定的維權意志,同時,在衝突可能存在的地域獲得友誼極為重要。”國際先驅導報日前登載葉海林的文章“從馬島之爭看國家海洋維權”:

  30年前的4月5日,英國皇家海軍特混編隊自倫敦起航,駛向1萬3千公里以外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水域,兩個半月以後,英國人以258人陣亡(含3名島上平民)、6艘艦只被擊沉、34架飛機被擊落或墜毀、17億美元戰爭費用的代價把阿根廷港的名字改回了斯坦利港。

  謝菲爾德號和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沉沒,英軍卓越的超遠程機動與補給能力等等始終是人們在談起這場戰爭的焦點,而至於戰爭為什麼爆發,卻不太引起人們的關注。從英國的角度而言,戰爭完全是因為阿根廷軍政府轉嫁國內經濟危機的蓄謀;而阿根廷人也不諱言這是阿方的主動選擇——加爾鐵裡將軍最後被推翻並送上法庭,不是因為他發動了這場戰爭,而是因為他輸掉了戰爭。

  英國雖然是馬島戰爭的勝利者,但是,馬島戰爭除了使得英國已經銹跡斑斑的大國形象得到拋光而暫時閃閃發光以外,並沒有給倫敦帶來任何重要的戰略利益,而且英國此後還不得不花費日益高昂的成本維護馬島的軍事存在。顯然,避免戰爭而又繼續占有馬島才是英國真正的利益所在,就此而言,從戰略博弈的視角出發,可以認為英國的戰爭責任在於沒有能夠懾止阿根廷採取武力行動,是典型的威懾失敗導致戰爭爆發。

  那麼,為什麼英國的威懾策略沒有產生效果呢?換句話說,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阿根廷人斷定英國會默認阿軍扯下斯坦利港上空的米字旗不採取反制行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