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必須躲開的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2-04-22 10:00:07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外匯市場日交易量達到4萬億美元,全年達到800至1000萬億,幾十倍於30萬億美元的全球貿易規模。全球外匯交易已安全脫離貿易支付的規模,被異化為投機交易為主的市場。

  外匯交易市場扭曲匯率價格的例子比比皆是。去年年底全球六大央行的大規模美元互換行動,起因是因為歐債形勢惡化引發拋售歐元購進美元的“避險”需求大增,引發歐洲銀行的美元流動性風險。“避險”一詞實際與“投機”同義。因為“避險”的美元需求不是因為貿易增長對美元的支付需求增長,而推動各國經濟增長需要本幣不需要外匯,互換滿足的是投機交易需求,是外匯交易大規模脫離國際貿易支付需求的一部分。而隨著投機活動,歐元兌美元大幅貶值至1:1.27水平,當然也不是雙方貿易支付供求關係所決定的均衡匯率。

  日元升值是國際外匯市場扭曲匯率又一案例。在遭遇大地震和和輻射危機後,日本經濟重建面對政府債務進一步上升、日元貶值形勢。但日元不但沒有貶值反而升值到歷史地高位,還不得不要求國際五大央行聯手幹預匯率。日元升值重創日本出口至危機後第一次的負增長,嚴重影響債後重建和經濟復甦。

  瑞士央行去年以來也頻頻幹預匯率,一周前再次出手。2010年第四季度全球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如巴西、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韓國等紛紛出手幹預匯率,甚至啟動資本管制等嚴厲手段,原因是這些國家本幣不正常地大幅升值,通脹不斷惡化,導致經濟和社會極不穩定。

  文章稱,當全球主要貨幣已完全沒有貨幣紀律,外匯市場流動性泛濫淪為投機行為為主的交易市場後,均衡匯率價格形成機制已完全被破壞,因而失去了定價的基礎。

  要避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改革誤入歧途,中國在對匯率形成機製作一些必要調整的同時,可以考慮效仿奧巴馬總統近期對石油市場投機和操縱活動宣戰的做法,推動國際外匯市場改變相關規則。比如IMF關於SDR成份貨幣第二條關於足夠流動性的要求。“足夠”流動性是以什麼標準,以貿易支付規模為標準,還是以國際外匯市場4萬億的日投機交易規模為標準?如果能在這項標準的改革上達成共識,人民幣只需要部分可兌換就可以推進人民幣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就避開了全球外匯市場上巨額投機資本帶來的風險,人民幣國際化後也就不會演變成一個新的國際投機貨幣。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