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于建嶸:社會矛盾是再改革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2-04-26 10:27:11  


 
  時代周報:“路線圖”的想法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還要配上時間表?

  于建嶸:因為我發現最近幾年,關於中國社會的政府改革,悲觀彌漫。實際上我認為大家對改革的方向存在誤解,我們往往很容易把改革看成是國家宏觀的、大面的改革,而實際上是要搞清楚中國改革的方向性的問題。

  路該怎麼走?既然方向已經確定,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尋找這條道路,要給人民以信心,分階段達到目標。政治改革不是要不要改的問題,也不只是執政者的決心問題,而是一個方向和路徑問題。現在都說要改,問題是往哪個方向改,具體從哪裡入手。

  實際上,根據現在的政治和經濟形勢,超越左右意識形態之爭,提出具體的政改路線圖和時間表非常重要。一方面,通過向社會鮮明地表達我們的看法,可引起討論而形成共識。在政治決策中,共識性壓力是十分有效的。另一方面,讓執政者認識到多種可選擇的方案,減少決策盲區,增加改革的可能性。

  “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需要有一個更為明確的方向及實現路徑。有路線圖才能有方向,有了方向才有動力,有時間表才有壓力,才有緊迫感。提出這樣的路線圖與時間表是一個公民和學者的意見表達,以期引起討論,中國現在不能再“不爭論”了。

  時代周報:這張路線圖是否可以概括為從民權、民生過渡到最終實現民主憲政的目標?這種順序是基於何種考慮?

  于建嶸:差不多可以這麼說,解決任何社會政治問題,特別是體制性問題都有一個時間順序。當前中國社會問題尖銳而複雜,這其中因分配不均所產生的社會衝突最為突出,因此,選擇民生問題作為突破口,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緊張,為政治改革創造必要的社會環境,也容易為民眾及執政者所接受。

  政治問題是解決當前社會分配不公及社會緊張關係的最為關鍵性因素,也就是說,社會問題特別是因權力壟斷的掠奪性體制所產生的分配不均問題,要獲得最終的解決需要進行政治改革。因此,在民生問題有所緩解後及時推進政改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階段。政改有漸進式改革和突發性變革的區分,從理性的角度上來看,漸進性改革需要從基礎性政治環境開始,進行到一定的程度後再推進全面的政治轉型才能有效地防範和減少社會動蕩。

  中國縣級政權改革應是進行基礎層性改革的關節點。根據當前的政治形勢和制度性環境,以下一屆縣級人大選舉為階段,為全面啟動政治體制性改革的時間窗口較為現實。當然,這種階段性劃分是以當前政治形勢為前提的,如果發生突發事件,就有可能完全改變相關順序和時間窗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