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非稅收入大幅增加是可怕的倒退

http://www.CRNTT.com   2012-05-02 08:27:27  


 
  1916年,奧地利財政社會學家魯道夫•葛德雷提出“稅收國家”的概念,1917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國家資本主義或國家社會主義》一文中,主張稅收國家本身是“無產”的,國家為維持其存續和運作必須通過稅收使社會財富從私人領域向公共領域轉移,即所謂的“藉由徵稅分享私人之經濟收益以為國用”,在此基礎上,國家才能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如果國家占有主要生產資料,靠自營而獲得財政收入,人民的權利對國家權力不僅難以制約,相反還會對其產生敬畏和順從。

  “稅收國家”的思想理論現在已經被學界廣泛接受,日本稅法學家北野弘久就將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來自稅收的國家,叫做稅收國家。

  與“稅收國家”相對的概念,是“自產國家”和“租金國家”。改革開放前以國有企業利潤而不是稅收作為主要財政收入的中國是典型的自產國家,而目前一些靠賣石油而不是徵稅為收入來源的國家,就是典型的租金國家。在目前的世界上,尚未有任何一個自產國家和租金國家成為民主國家,因為這樣的國家不向社會徵收稅收,無求於社會,並不受社會的制約,相反還因為以國有資源和國有資產取得的收入,讓社會公眾產生一種被國家養活的“財政幻覺”,生出對國家的依賴和感恩心理。

  文章表示,雖然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稅收逐漸成為財政收入的主體,逐漸走向“稅收國家”,但是因為存在強大的國有企業,而且擁有雄厚的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如土地,使得政府除了徵稅外,還能夠通過國有資產取得巨額的收入,使得中國仍然處於混合型而不是單純的稅收國家。

  而且在稅收收入中,因為間接稅為主的稅制使得稅收缺少透明度,納稅人稅收痛感不明顯,形成政府高高在上,缺少對納稅人意願的敏感度,這一切使得通過納稅人壓力而推進中國民主政治的進程,曲折而緩慢。

  中國近些年稅收以數倍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增加,人們對於減稅的呼聲非常強烈。

  文章最後說,今年第一季度,稅收增幅確實降下來,回歸正常,本應為一件可賀之事,但對於收入有剛性依賴的政府部門,卻強力以非稅收入以彌補稅收的不足,這造成必然的結果是,社會公眾的負擔不但不會減少,而且政府將會向“自產國家”和“租金國家”轉變,而這將會導致民主化進程的逆轉,是不得不予以警惕的倒退。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