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拆光所有殖民建築也抹不掉過去

http://www.CRNTT.com   2012-05-23 10:29:28  


早期的歐式建築底色,加上國際哈爾濱的現實,使得城市的建築一開始就與法國巴黎、俄國聖彼得堡保持了同一層次。
   
長期仇恨教育灌輸,讓拆除殖民建築政治正確  
 
  殖民屈辱並不必然導致長期的仇恨,教育的持續灌輸才是更主要原因

  近代以來,西方文明給中國所帶來的震驚,並不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東西(比如宗教和文藝),而首先就是那些新奇物———自鳴鐘、機械玩偶、照相機、槍炮、蒸汽火車。我們無法在傳統的物質分類中給它找到合適的位置,更無法從價值體系的角度對它定位。這種突如其來的全新的物質,造成了後發達國家感覺器官的錯位,徹底破壞了他們原有的想象方式的完整性,進而導致導致妄想症的出現,對外充斥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集體想象。

  中國近代歷史是一部充滿了屈辱滄桑、悲感交集的歷史,對整個民族留下的陰影是巨大而深遠的,很容易導致國民的仇外排外情緒。但是即便如此,屈辱也並不必然導致長期的仇恨行為。放眼世界,受戰爭和外侵創傷的民族與國家很多,但有很多國家都能妥善療治歷史創傷。一個民族對仇恨念念不忘,並不完全在於歷史事實本身,也在於人們對歷史的認知,而歷史認知是通過教育完成的,這種教育主要通過學校教育的方式完成。 

  簡單模式化的歷史教育,加深了對殖民建築的仇恨,覺得受辱時就會想要拆了它

  在愛國主義宣傳教育下,中國的整個近代史就是中華民族的受壓迫和侵略的歷史,就是先進的中國人帶領整個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歷史,歷史被極度簡單化和模式化。這種簡單化和模式化,最終塑造了國人潛意識中的一種敏感的“受害者情結”模式與記憶,對西方國家充滿了高度的警惕和不信任心理,這種受害者心理的反面就是仇恨。這種教育環境中熏陶下的青年學生,當自身處於劣勢時,就感覺別國處處壓迫自己,極度自卑的心理導致盲目排外。 

  對殖民建築一跳三丈的過激反應,與熱愛祖國和民族沒有關係

  對殖民建築反應過激喊著要全部拆除的人們,總是打著國家和民族的旗號,可此時的民族和國家成了抽象的政治符號,只不過披上了迷惑人的美好外衣。這個時候國家本位嚴重威脅公民的權利、自由和利益。這種仇恨殖民建築的民族主義,不加判斷地支持和擁護現行體制,被政府當作工具性來利用,這會最終導致對內進一步保守。晚清以來,中國大國地位的喪失導致一種普遍的民族屈辱感,我們應該從中走出,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斷去強化這種屈辱感。 
  
  結語:如果說殖民建築是一塊傷疤,那也是一塊美麗的傷疤,沒必要仗著不靠譜的整容技術,抹去傷疤然後留下一道更難看的傷疤。被殖民的過去無論如何都在那裡,關鍵是看歷史的眼光不能永遠幽怨惡毒,否則即使消滅掩蓋了一切遺跡,依然是心魔難除。 

  來源:網易新聞另一面2012-05-23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